迟延履行金也是强制执行的标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履行 > 履行不能法律知识

迟延履行金也是强制执行的标的

点击数:39 更新时间:2023-10-02

 
61778

刘某与谢某借款纠纷案件中的利息问题

背景

1997年3月25日,刘某向谢某借款人民币10万元,约定于1999年10月25日之前还清全部欠款,逾期需要加收6厘的利息。到期后,刘某未能偿还全部欠款,仍欠本金5.8万元。双方于2000年11月5日签订了《还款协议书》,约定刘某于2000年12月20日之前偿还本金5.8万元,不再支付利息;之后偿还的需要支付四倍于银行利率的利息。刘某到期仍无法偿还欠款,谢某遂于2001年4月2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争议观点

针对刘某的异议,法院存在三种不同观点:1. 刘某未对执行标的即本金和利息提出异议,法院已作出强制执行裁定,且刘某已经清偿了部分欠款。刘某提出的异议没有法律依据,应驳回,继续强制执行。2. 刘某未在被强制执行时提出异议,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提出异议的权利。根据《还款协议书》的约定,刘某提出利息部分不应执行符合法律和情理,法院应裁定变更执行标的数额。3. 本案关键是《还款协议书》约定利息的性质。虽然称为利息,但实际上是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因此,被执行的利息不是借款利息,而是迟延履行金。

观点支持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如下:首先,被强制执行的利息是迟延履行金,而不是借款利息。根据《还款协议书》约定,如果在约定期限内还清,则不计利息;而超过约定期限,则按银行利率的四倍计算利息。可见,本案约定的利息是违约金性质的迟延履行金,而不是借款本金的借款利息。这种迟延履行金是在未偿还的本金部分上进行计算的。其次,迟延履行金受法律保护。根据合同法第207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约定期限返还借款的,应按约定或国家规定支付逾期利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2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3条规定,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或迟延履行金自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综上所述,根据《还款协议书》的约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本案中的利息应被视为迟延履行金而非借款利息。因此,刘某提出的异议不成立,法院应继续强制执行。
延伸阅读
  1. 判决书不履行后强制执行的方法和手段
  2. 夫妻一方债务的执行问题
  3. 申请强制执行是否停止计算利息
  4. 买卖合同卖方迟延履行的救济途径
  5. 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如何处罚

合同履行热门知识

  1. 合同法律师探讨先合同义务的若干问题
  2. 不能履行的法律依据
  3. 个人债务无法偿还的法律救济手段
  4. 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及解除合同
  5. 人间“蒸发”:借款人逃避还款责任
  6. 网站不履行合同如何赔偿
  7. 如何计算迟延履行金
合同履行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