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延履行金也是强制执行的标的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02
刘某与谢某借款纠纷案件中的利息问题
背景
1997年3月25日,刘某向谢某借款人民币10万元,约定于1999年10月25日之前还清全部欠款,逾期需要加收6厘的利息。到期后,刘某未能偿还全部欠款,仍欠本金5.8万元。双方于2000年11月5日签订了《还款协议书》,约定刘某于2000年12月20日之前偿还本金5.8万元,不再支付利息;之后偿还的需要支付四倍于银行利率的利息。刘某到期仍无法偿还欠款,谢某遂于2001年4月2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争议观点
针对刘某的异议,法院存在三种不同观点:1. 刘某未对执行标的即本金和利息提出异议,法院已作出强制执行裁定,且刘某已经清偿了部分欠款。刘某提出的异议没有法律依据,应驳回,继续强制执行。2. 刘某未在被强制执行时提出异议,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提出异议的权利。根据《还款协议书》的约定,刘某提出利息部分不应执行符合法律和情理,法院应裁定变更执行标的数额。3. 本案关键是《还款协议书》约定利息的性质。虽然称为利息,但实际上是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因此,被执行的利息不是借款利息,而是迟延履行金。
观点支持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如下:首先,被强制执行的利息是迟延履行金,而不是借款利息。根据《还款协议书》约定,如果在约定期限内还清,则不计利息;而超过约定期限,则按银行利率的四倍计算利息。可见,本案约定的利息是违约金性质的迟延履行金,而不是借款本金的借款利息。这种迟延履行金是在未偿还的本金部分上进行计算的。其次,迟延履行金受法律保护。根据合同法第207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约定期限返还借款的,应按约定或国家规定支付逾期利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2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3条规定,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或迟延履行金自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综上所述,根据《还款协议书》的约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本案中的利息应被视为迟延履行金而非借款利息。因此,刘某提出的异议不成立,法院应继续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