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狭义无权代理所订合同之法律后果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08
因无权代理所订合同之法律后果
一、被代理人的追认权
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的规定,如果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并且被代理人追认了这个合同,那么无权代理行为就变成了有权代理行为。这意味着合同对被代理人产生拘束力,被代理人和相对人成为合同当事人,承担合同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相对人的催告权和撤回权
如果相对人行使撤回权,撤回了对无权代理人所做的意思表示,那么合同因为缺乏一方的意思表示而被认为不存在。在这两种情况下,无权代理人对相对人承担责任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三、被代理人拒绝追认
如果被代理人拒绝追认无权代理行为,无论相对人行使催告权或不行使催告权,合同就被认为是无效的。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的规定,无权代理人应该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包括对被代理人的责任和对相对人的责任。无权代理人对被代理人的责任很可能成为一种侵权责任,比如伪称代理人、侵犯他人姓名权或名称权以及商业信誉等。
四、无权代理人对相对人的责任
我国法律对无权代理人对相对人的责任没有具体规定,学理上的解释和实践上的做法也不一致。因此,本文将重点对无权代理人对相对人的责任进行分析和说明。
无权代理人对相对人的责任
一、承担责任的根据
无权代理人作为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在订立合同时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行为的;而对相对人来说,订立合同的目的是与被代理人建立合同关系。然而,如果无权代理行为不被被代理人追认,那么无权代理行为就被认为是无效的,合同的效力不能发生,相对人所期待的法律效果也不能实现。相对人因为相信合同有效而遭受的利益损失,都是由于代理人没有代理权而造成的。为了维护代理制度的信用,保护相对人的利益,法律规定无权代理人应该对相对人承担民事责任。对于无权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民法学说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无权代理人的责任是契约责任,即无权代理人是契约当事人,应受契约的约束。然而,无权代理人在与相对人订立合同时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行为的,如果被代理人追认,那么合同关系就是由被代理人和相对人作为合同当事人建立的;而在被代理人拒绝追认的情况下,无权代理人并不成为合同当事人,与相对人之间并没有自然产生合同关系。因此,让无权代理人承担契约责任是不合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无权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存在默示的担保契约关系,如果无权代理行为没有被被代理人追认,那么无权代理人应该根据默示的担保契约对相对人负责。然而,这种观点被认为是纯属论者所拟制的,无权代理人的责任并不以是否存在担保契约为条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无权代理人对相对人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因此无权代理人应该承担过失责任。然而,无权代理人的责任并不以过失为条件,即使无权代理人没有故意或过失,也应该承担责任。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无权代理人的责任是一种特别责任,不以无权代理人是否有故意或过失为条件。这种责任被认为是无过失责任或结果责任。这种观点被大多数学者所赞同。
二、责任之构成要件
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的规定,因无权代理而订立合同的无权代理人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具备以下要件:1. 代理人没有代理权,包括未经被代理人授权、超越代理权限或在代理权消灭后仍进行代理行为。2. 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相对人订立了合同,并且合同已经成立。3. 被代理人拒绝追认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这是无权代理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条件。如果相对人在被代理人未追认之前撤回了对无权代理人的意思表示,那么合同就被认为是不存在的,无权代理人不承担责任。4. 相对人必须是善意的,即不知道无权代理人没有代理权。如果相对人是恶意的,即明知或可以知道无权代理人没有代理权,那么责任应由相对人承担,法律不会保护其利益,无权代理人不承担责任。
三、责任内容
无权代理人应该承担何种责任,目前《民法通则》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学者的解释,有人认为无权代理人应该承担履行责任或赔偿责任,也有人认为无权代理人只能承担赔偿责任。不同的国家立法中也采取了这两种模式,即选择责任和赔偿责任。选择责任的模式允许相对人选择无权代理人承担的责任,可以是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相对人,但似乎缺乏法理依据,与代理制度的本意不相符。赔偿责任的模式认为无权代理人只能承担赔偿责任。因为无权代理人代表被代理人订立合同的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与被代理人建立合同关系,相对人也是希望合同生效并通过履行合同获得利益。如果可以通过被代理人的追认使合同生效,这符合相对人的意愿和利益。因此,无权代理人应该承担赔偿责任是合理的。
因无权代理所订合同为效力待定合同
合同的效力状态可以是有效的、绝对无效的和相对无效的。对于绝对无效合同来说,其确认标准是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对于相对无效即可撤销合同来说,主要涉及意思表示的真实性。除了这两种情况外,还存在一种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况,即因缺乏生效要件而合同的效力状态不确定。这种合同已经成立,但由于不完全符合合同生效的要件,所以其有效性还没有确定,需要权利人行使追认权来确定合同的效力状态。如果权利人追认,合同就是有效的;如果不追认,合同就是无效的。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属于典型的效力待定合同。因为狭义无权代理本身就是一种效力未定的行为,如果被代理人追认,无权代理就变成了有权代理,代理行为应该自始有效,并产生有权代理的法律后果,被代理人成为由该代理行为引起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和责任;如果被代理人不追认,那么无权代理人并不成为合同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没有承担履行责任的资格。根据选择责任的模式,相对人可以选择无权代理人承担的责任,可以是履行合同或赔偿损失。根据赔偿责任的模式,无权代理人只能承担赔偿责任。将因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视为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制度有以下几个价值:一是有利于鼓励和促进交易。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制度可以减少无效合同的数量,增加有效合同的数量,促进更多交易的实现。二是有利于尊重被代理人的意愿,维护其利益。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制度可以尊重被代理人的意愿,以其追认或不追认无权代理人为其订立的合同来决定合同的有效性,从而维护其利益。三是有利于维护相对人的利益。效力待定合同的法律制度可以使相对人获得期待的利益,如果将这类合同一概认定为无效,相对人可能无法实现其利益。在效力待定合同制度中,法律赋予有关民事主体以追认权、催告权和撤回权,通过行使这些权利来确定合同的效力状态,达到尊重有关民事主体意愿、维护其利益的目的。对于因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被代理人拥有追认权,相对人拥有催告权和撤回权,通过行使这些权利来确定合同的效力状态。
被代理人的追认权
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在事后予以追认,使无权代理成为有权代理的权利。追认权属于形成权的范畴,被代理人是否追认无权代理人订立合同的行为,决定着合同是否生效以及能否在被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产生由该合同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被代理人追认,则等于向无权代理人事后补授代理权,使无权代理成为有权代理,合同自成立时产生法律效力,被代理人成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并享有合同债权,承担由该合同所生之债务和民事责任;如果被代理人拒绝追认,则无权代理行为自始无效,因无权代理行为所订立的合同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无权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
相对人的催告权
催告权是指相对人催促被代理人在一定期限内对无权代理行为作出是否追认的表示的权利。催告权也属于形成权的范畴,无论被代理人对相对人的催告作出何种答复,即对无权代理行为追认或者拒绝追认,都会使悬而未决的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状态得以确定,从而对防止因合同是否生效不能确定而使相对人蒙受损失,维护相对人的利益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各国法律大多规定了相对人的催告权,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39条规定:“缔约第三人得请求利害关系人在指定期间对追认作出表示,期间届满,利害关系人保持沉默的,视为否认。”据此规定,相对人应给被代理人以合理期限,要求被代理人作出追认或拒绝追认的表示,如果被代理人在该合理期间内未作出答复,则应视为拒绝追认,无权代理行为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相对人的催告应在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行为未作出追认或拒绝追认的表示前作出。
相对人的撤回权
撤回权指在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行为未作出追认表示以前,相对人撤销其对无权代理人作出的意思表示的权利。撤回权为形成权,相对人以单方法律行为的实施可致其与无权代理人所订立的合同确定地不发生效力。《德国民法典》第178条规定:“1.相对人在被代理人追认契约前,得撤回之;但如在订立契约时相对人已知其无代理权,不在此限。2.契约的撤回,也得向代理人为之。”撤回权应在被代理人未作出追认表示之前向无权代理人或被代理人作出,在被代理人作出有效追认表示后,无权代理已转变为有权代理,相对人的撤回权自然消亡;在被代理人拒绝追认情况下,相对人的撤回权自然失去存在意义。行使撤回权的相对人须为善意,即在与无权代理人订立合同时不知其无代理权,若明知无代理权,仍与其订立合同,则构成恶意,法律对恶意行为无保护之必要,不赋予其撤回权。对此,《日本民法典》第115条规定:“相对人缔结契约的当时已知代理人无代理权者,不得行使撤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