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犯罪保证人要负责任吗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25
借款涉嫌犯罪,保证人是否应当承担保证责任?
第一种观点:中止审理待刑事案件处理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五条的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本案中,借款人邓某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立案侦查,借款合同有可能涉嫌犯罪而无效。如果主合同无效,作为从合同的担保合同也无效,担保人李某就不需要再承担保证责任。如果邓某的罪名最后未被认定,那担保人李某就应当在保证责任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种观点:保证人应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根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八条规定,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根据该解释第十三条的规定,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如果借款人对于出借人的犯罪行为并不知情且无过错,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即使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及刑事犯罪,亦不影响双方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担保人应当依约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
评析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第一,根据《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八条之规定,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本条从程序上确立了借款人涉嫌或者构成刑事犯罪时出借人起诉担保人的“民刑分离”司法处理原则。第二,在民间借贷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中,较多表现为数个借款行为叠加后转化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犯罪的情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行为通常以民间借贷的合法形式表现出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刑事法律事实是数个“向不特定人”借款行为的总合,从量变到质变。而单个借款行为仅是引起民间借贷这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民事法律事实,并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法律事实。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嫌疑人向他人借款时,往往由第三人提供担保,且多为连带责任保证。第三人为单个借款债务提供担保,是基于意思自治的合同行为,单个借款行为并不侵犯刑事法律规范,且担保关系发生在贷款人与第三人之间,故单个借款行为叠加后构成刑事犯罪,不应牵连第三人为单个借款行为提供的担保,第三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担保法律关系还应认定为独立于刑事法律关系的单纯民事法律关系,此类担保合同在效力上一般不宜被认定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