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7 更新时间:2023-09-18
行政复议是指复议机关根据法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行政复议程序具有简便、迅速和廉价等优点,是拆迁法律维权中追究拆迁方违法责任的重要手段。行政复议中的时间问题在《行政复议法》及相关法规中有明确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关于起始日期的计算方法,请参阅《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至第十七条。
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经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因此,根据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从提交申请到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时间为60日,最长不超过90日。
虽然行政复议程序具有简便、迅速和廉价等优点,但与行政诉讼相比,其公正性有一定限制。如果被拆迁人在拆迁维权中收到复议决定后不服,可以选择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具有更高的公正性。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向法院起诉政府的行政行为。在征地拆迁中,政府的一系列行政行为构成了征地拆迁,被拆迁人在维权过程中需要追究政府责任,行政诉讼是最有效且最后的保障。《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关键的时间节点做了明确规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被拆迁人在知道政府做出与征地拆迁相关的行政行为后,如政府做出征地批复、相关规划、决定和许可等行政行为不服,必须在知道相关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如果政府在做出相关行政行为时没有告知被拆迁人享有诉权,起诉期限为2年。如果被拆迁人既不知道政府做出了相关行政行为,也不知道自己享有诉权,超过20年(对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或超过5年(其他案件)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被拆迁人要在6个月内起诉,只是起算的时间点不再是政府作出行政行为之日。
行政诉讼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度,一件行政案件需要经过一审和二审。对此,《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一审和二审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审结。
一审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普通程序下,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简易程序下,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45日内审结。在征地拆迁中,信息公开类案件的审理一般采用简易程序。
二审程序没有明确的审理期限,但需要注意的是提起二审程序的时间。《行政诉讼法》规定,对一审判决不服的,应在判决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上诉;对一审裁定不服的,应在裁定送达之日起10日内上诉。二审法院应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如果二审法院发回重审,审理期限将按照一审的期限计算。
如果判决或裁定确实存在错误,可以通过再审程序纠正。再审不是一个审级,而是按照原审程序进行审理。如果原审是一审案件,在再审时仍按照一审程序审理;如果原审是二审案件,在再审时按照二审程序审理。提审案件按照二审程序审理,被拆迁人不能提起上诉。再审程序的审理期限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分别参照一审和二审的审理期限。
申请强制执行是被拆迁人通过行政诉讼获得胜诉后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根据法律规定,公民申请执行的期限为1年,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期限为180日。计算方法是从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间最后一日起计算。如果法律文书中没有规定履行期限,从文书送达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根据《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以服务于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各种与拆迁相关的政府信息,如批文、规划和许可等,都可以依法获取。相关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最长不超过30个工作日。如果无法当场答复,需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