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1、继续履行必须可能。
继续履行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进行履行。只有在合同具备继续履行的可能性时,违约方才能被要求承担继续履行的责任。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并不要求违约方负继续履行责任,而只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金和损害赔偿责任。当实际履行与特别法相冲突时,也不适用继续履行。对于自然债务在当事人违约后发生合同履行不能时,由于违约方已经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也不能要求违约方承担继续履行的责任,只能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2、继续履行存在必要。
继续履行只是违约的一种补救措施,而不是惩罚性措施,因此债权人是否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以及违约方是否应继续履行都应考虑其经济合理性。根据合同法规定,继续履行是否必要是以履行费用为标准来判断的。如果继续履行费用过高,势必破坏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就不能适用继续履行的责任形式。
3、债务标的适于强制履行。
只有在合同约定的标的适于强制履行时,才适用追究违约方继续履行的责任。如果当事人约定的合同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例如委托合同等因相信对方的特殊技能、业务水平、道德品格而订立的合同,由于其严格的人身性质,实际履行有悖于合同的性质,因此不适用继续履行。对于提供劳务的合同,也不得以履行合同债务为由强令债务人提供劳务。
4、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请求继续履行。
是否要求债务人承担继续履行责任是债权人的一项权利,他人不能强迫。但债权人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提出,否则,债权人将丧失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的权利。合同法将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作为继续履行的除外条件加以规定,主要是为了促使债权人及时行使继续履行的权利,以稳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保护违约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