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2-05
合同撤销权是指撤销权人单方意思表示,使合同等法律行为溯及既往地消灭的权利。学者普遍认为,撤销权属于形成权,即根据权利一方的意思表示,可以产生撤销合同的法律后果。
一旦可撤销合同被撤销,合同自始不发生效力。
1. 行使撤销权的主体
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应符合法律规定的目的,即保护因合同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情形而在利益上受损的一方当事人。因此,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应为错误或瑕疵意思表示的一方当事人,即重大误解方(有时也可为双方之一方)、因显失公平的合同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方,被欺诈、被胁迫或处于危难中的一方。
2. 行使撤销权的客体
行使撤销权的客体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即《合同法》第54条所规定的几种合同: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订立时)、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除此之外的合同,当事人不得行使撤销权。
3. 行使撤销权的方式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4条和《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与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规定的撤销权人通过向对方当事人直接表示撤销的方式不同,我国法律规定行使撤销权应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进行,直接向对方当事人表示并不会产生撤销权行使的效力。
4. 行使撤销权的时限
根据《合同法》第55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行使撤销权的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法律不予保护,可撤销合同仍然有效。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8条第3款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行为,为无效的民事行为。
2. 根据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3. 根据新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