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界限的实践标准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法律知识

区分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界限的实践标准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4-02

 
55946

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四点

一、履约能力的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履约能力指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只有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却与一方或多方签订了超过自己履约能力的合同,那么行为人签订合同的主观目的往往是为了骗取对方财物。

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不能仅仅看签约时行为人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客观实际条件。有时行为人在签约时可能并不具备履行合同的条件,但在合同履行期内却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收入,或者得到第三方的帮助,能够找到确实可靠的货源或资源。这样的情况下,也应认为行为人具有履约能力。然而,这些因素必须是确实可靠的,而不是一种动摇不定的虚假可能性。

例如,被告人韩某在某案中明知公司没有钢材却谎称可以提供,并骗取了对方的预付款。这种谎称许诺就是一种动摇不定的虚假可能性。

二、履约行为的观察

在合同纠纷中,合同双方通过履行各自的义务来行使各自的权利,以实现各自的经济目的。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只想行使自己的权利以获取某种利益,那么这种利益的获得就是不正当的。

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就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他们利用欺骗手段骗取对方信任并签订合同后,会将精力用在如何骗取合同定金、预付款或合同标的物上,而不是为履行合同作努力。即使有一些履行合同的行为,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决不是真心诚意地按照合同规定完全履行合同。履行一小部分合同的目的是为了骗取更多的财物。

相比之下,在合同纠纷中,一般当事人都会积极认真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即使在签订合同时有某种程度的欺诈行为,但在合同签订后,他们往往是想方设法、尽各种努力去履行合同。即使最终无法履行合同,也不是行为人的本意。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目的是通过履行合同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不是非法占有对方财物。

三、财物流向的观察

一般情况下,合同纠纷的当事人一旦根据合同约定取得标的物,或者对方支付的预付款、定金之后,都会将其投入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努力履行自己的义务。然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则将签订合同视为骗取财物的手段。他们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于骗取对方的货款、货物、定金和预付款。

因此,一旦这些行为人取得对方的财物,就会将其用于非正常途径,根本不会用于履约行为。犯罪分子往往将骗得的财物挪作他用,或者个人挥霍,甚至用于连环诈骗。有些行为人虽然会将部分财物用于履约行为,但大部分财物仍会挪作他用,目的是为了欺骗对方,掩盖其骗取财物的真实目的。

延伸阅读
  1. 合同诈骗罪案例分析
  2. 投资协议能否成为合同诈骗
  3. 装修合同纠纷处理流程解析
  4. 揭秘合同诈骗的奸伎
  5.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行为的界定刍议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对方虚假数据下签的合同有效吗
  2.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标准及其量刑是怎么样的
  3. 单位合同诈骗罪中责任人如何量刑
  4. 合同诈骗罪犯罪数额怎样认定
  5. 合同诈骗的常见种类有几种
  6. 构成合同诈骗罪有哪些
  7. 合同诈骗罪是怎么定罪的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
  2. 天津市商品房买卖合同范本(官方范本)
  3. 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完整版)
  4. 商品房买卖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