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2-30
对于实施买卖合同欺诈行为的行政法人,可以追究其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的行政责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实施买卖合同欺诈行为的企业法人和事业法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警告、责令停业整顿、罚款等。
对于实施买卖合同欺诈行为的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如果不足以构成犯罪,但是显然失当,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或行政拘留。
对在买卖合同订立过程中玩忽职守、疏忽大意的工作人员,应根据情节轻重由所在单位按照内部规章制度追究行政责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算。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29条规定,涉外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的诉讼时效为4年。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第1项规定,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为1年。
根据传统大陆法系的规定,这1年的规定与瑕疵担保的内容有关。然而,现在我国《合同法》已将买卖合同中的归责原则确定为无过错责任,即只要产品有瑕疵,出卖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将这类诉讼的诉讼时效确定为1年不再必要。如果出卖人恶意隐瞒瑕疵,则适用3年的普通消灭时效期间规定,并且起算时间适用主观定义的标准,即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及债务人时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