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的欺诈行为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劳动合同欺诈法律知识

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的欺诈行为

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3-12-13

 
55739

李*妹涉嫌伪造文凭,劳动合同效力争议

去年9月,外来务工人员李*妹购买了一份假高中毕业证,并应聘到某商场熟食柜台担任售货员。双方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然而,最近商场称李*妹的文凭是伪造的,并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尽管李*妹以怀孕为理由拒绝解约,但北京丰台区司法局员调查发现,商场在招聘售货员时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以欺诈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因此,李*妹与商场签订的劳动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她无法享受医疗待遇。

司法局权利与劳动合同效力争议

个人认为,司法局是否有权利认定该劳动合同的效力存在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下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1. 以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
  2. 用人单位免除自身法定责任或排除劳动者权利;
  3.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

对于劳动合同的无效或部分无效,应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确认。因此,劳动保障部门或人民法院应对该合同的效力进行认定。

劳动合同效力争议的解决

如果最终由劳动保障部门或人民法院认定合同的效力情况,是否必然认定该合同无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该劳动合同可能被认定为部分无效。

李*妹的欺诈行为并没有影响她履行劳动合同的能力,即她实际上是具备履行劳动合同的能力的。该条款中的“以欺诈...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指的是,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并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从而违背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目的是劳动者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劳动并获得收入。因此,个人认为李*妹的欺诈行为并不威胁她履行劳动合同的能力,并且她能够提供合格的劳动。因此,该劳动合同应被认定为部分无效。

劳动合同无效与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延伸阅读
  1.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基本情况的了解权与劳动者的说明义务
  2. 劳动合同无效案件:求职者编造简历导致权利无法保障
  3. 假文凭找工作劳动合同的解除
  4. 公司存在明显的欺诈故意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5. 简历造假属于合同诈骗吗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2.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3.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4. 欺诈的概述
  5.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6.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7. 合同欺诈的构要条件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