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效力之认定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2-22
我国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效力问题的探讨
引言
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然而,对于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的效力问题,至今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理论界对此问题较少涉及。本文旨在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的效力问题
在1997年《刑法》实施之前,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1993年《经济合同法》第7条规定:“采取欺诈或者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无效。”这表明,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当然无效。虽然该观点在我国《合同法》实施之前是合法的,但从《合同法》的角度出发,该法第54条第3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这意味着,受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并非当然无效,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或变更,或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只有在“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情形下,合同方属当然无效。
合同诈骗罪成立后合同效力问题的解决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应当认定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除损害国家利益的属无效合同之外,其余合同应属可撤销合同。例如,甲与乙签订合同购买原材料,而乙实际上并不打算交付原材料,只是想骗取甲的货款。根据我国《刑法》第224条第4项的规定,乙的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如果此时认定合同无效,则甲只能请求乙返还货款及赔偿损失,但无法取得原材料用于生产,从而无法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应当认定甲与乙的合同为可变更、撤销合同。甲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撤销合同,也有权要求乙继续履行合同。如果甲选择行使撤销权,则合同自始没有法律拘束力,甲只能请求乙返还货款及赔偿损失。如果甲选择要求乙继续履行合同,法院应予支持,认定合同为有效。乙除承担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外,还应承担继续履行合同的民事责任。
保护受害人利益的原则
我国《刑法》第2条规定刑法的任务是保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解决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效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为充分维护受害人的意志自由,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对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除损害国家利益的属无效合同外,其余合同应属可撤销合同。这样做有利于让受害人选择更有利的补救方式,如要求诈骗行为人承担违约责任,而不是剥夺受害人选择的权利。
结论
合同诈骗罪成立后的合同效力问题对受害人的利益有重要影响。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应认定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除损害国家利益的属无效合同之外,其余合同应属可撤销合同。这样的解决方式有利于维护受害人的意志自由,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并让受害人选择更有利的补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