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1-24
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合同解除无溯及力,即解除仅使合同关系向将来消灭,解除之前的合同关系仍然有效。我国尚未明确而系统地规定合同解除是否有溯及力,但通行的观点认为无溯及力。然而,在协议解除情况下,是否有溯及力原则上应取决于当事人的约定,无约定时由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而对于因客观原因造成合同不能履行而解除合同的情况,原则上可无溯及力。对于违约解除,是否有溯及力应具体分析。
非继续性合同是指履行为一次性行为的合同。根据非继续性合同的性质,当该合同被解除时,已经进行的给付可以返还给付人,恢复原状是解除有溯及力的效果和标志。非继续性合同作为解除的标的,为解除有溯及力提供了可能性。然而,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还要受其他因素制约,主要取决于违约解除的法律性质。违约解除作为对违约方的制裁和守约方的救济方法,与解除有溯及力的原则相符合。
首先,在守约方已经履行其债务时,解除有溯及力对守约方有利。解除有溯及力发生恢复原状的效果,当事人已经部分或全部履行时,守约方有恢复给付的义务。该义务的目的是恢复给付的原状,其范围应以给付人履行时所支出的价值额为标准,与受领方是否获得利益无关。因此,在守约方已经部分或全部履行债务时,恢复原状可以保证守约方获得全部返还。即使违约方获得的给付已经减少或全部丧失,也不能免除返还的义务。此外,解除有溯及力可以让守约方更容易通过所有权请求返还给付物,因为在我国法律中,合同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效力取决于债权合同的效力。因此,在受领方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多个债权时,守约方最容易获得给付物的返还。
其次,当违约方已经履行债务反而发生违约的情况,基本上属于不完全履行,特别是质的不完全履行,例如标的物有瑕疵。在这种情况下,有瑕疵的标的物应返还给违约方,这对守约方有利。然而,如果解除无溯及力,只会发生不当得利的返还义务,通常采用差额计算法,即违约方和非违约方两种给付的数量差额。这意味着守约方可能仍然需要继续受领有瑕疵的标的物,对他毫无用处。只有解除有溯及力,守约方才能按照恢复原状的制度,将已受领的有瑕疵的标的物返还给违约方。
第三,在当事人已经部分或全部履行,双方都不愿意返还给付的情况下,解除有溯及力并不妨碍当事人要求得到满足。解除有溯及力的本质是恢复原状的效果,即各自分别返还给付。尽管双方都不愿意这样解决,但可以允许当事人放弃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即只返还两种给付的数量差额。
第四,解除有溯及力时,增加的返还费用应由违约方承担,对守约方没有损害。根据《民法通则》第115条的规定,合同的解除不影响当事人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因此,在解除有溯及力的情况下,守约方仍有权要求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守约方因返还给付而支出的费用是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失的一部分,应由违约方负责赔偿。
第五,解除有溯及力的原则对取得最佳的宏观经济效益有利多于弊。在考虑是否存在某项法律制度或法理时,应考虑其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解除有溯及力基本上符合这一原则。首先,受领方不需要的给付不返还给付人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其次,当事人双方均不愿意返还给付时,通过放弃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可以实现双方的愿望,为有效利用标的物创造使用价值提供了前提。
继续性合同是指履行必须在一定继续的时间内完成的合同,而不是一时或一次完成的合同,例如租赁合同、仓储合同等。对于这类合同,解除无论有无溯及力,给付人只能请求对方返还相应的价金,已经被受领方享用的标的物效益是不能返还的,因此也无法恢复原状。对于这些合同,规定解除无溯及力除了避免增加不必要的曲折程序外,对当事人没有任何好处,因此不如规定这些合同的解除无溯及力,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
此外,委托合同的解除不能有溯及力,主要是因为委托合同解除溯及到合同成立当初消灭,会使受托人进行的代理行为全部失去法律根据,从而变成无效。这样,代理人及通过该代理行为而与委托人成立法律关系的第三人均会遭受损害,社会经济秩序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化,委托合同的解除不应有溯及力。
在继续性合同中,长期的购销合同具有独特的性质,即使解除时也能够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