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9-06
行政合同的行政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政合同必须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其次,行政合同的内容涉及行政管理的公共事务,具有公益性。
再次,行政主体在行政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上拥有行政优益权。行政优益权体现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合同中的不平等法律地位。在行政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导致继续履行合同可能损害公共利益,行政主体有权变更或解除合同。然而,如果行政主体的变更或解除行政合同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了合法权益损失,行政主体应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
合意性是行政合同与一般行政行为的单方性不同之处。行政合同的签订必须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共同协商一致的结果。这一特征决定了行政合同仍然属于合同范畴,并受合同的一般原则指导。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合同的订立、合同内容等有一定的选择权。
其次,行政合同的内容具有可妥协性。行政相对人有权提出修正行政合同内容的建议,行政主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作出适当的让步,以便就行政合同的订立达成一致。
行政合同的法定性指的是行政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都必须遵守预定的法律规范,行政主体不得超出法定范围实施行政合同行为,体现了行政行为法定刑的特征。
根据以上法律特征的分析,对于行政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和调解制度,我们提出以下设想:
将行政合同纳入行政诉讼范围,一方面可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履行职责,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行政机关利用强权或滥用职权,侵犯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避免行政相对人无法维权的情况发生。将行政合同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的理论基础是行政合同具有双重属性,虽然从本质属性上来说它不是纯粹的民事行为,而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公法行为,但是它在法律特征上同时具备行政性和合同性。
行政合同调解制度只适用于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合意产生的部分,对于其中的行政性部分不能适用调解制度。通过调解合同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合同的功能,更好地实现合同的目的,同时也能够调动行政相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
行政合同纠纷的调解应该纳入行政诉讼调解中,由法院在行政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中主持调解。由于目前我国行政诉讼中没有调解制度,因此可以以行政合同调解为桥梁,探索建立行政调解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也有利于促使行政机关更好地依法行政,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
综上所述,行政合同作为公私法融合的产物,是介于权力行为与普通合同之间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将私法领域的合同制度引入了公法领域,是现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我们认为行政合同争议案件应该纳入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并且应该通过调解将行政诉讼与行政合同联系起来,在行政合同纠纷案件中适用行政调解制度,以实现纠纷的快速高效解决,促进合法有序的行政权力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