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09-18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71条规定,试用买卖的买受人在试用期内可以购买标的物,也可以拒绝购买。试用期届满时,如果买受人未作表示,则视为购买。
在本案中,某甲与商场签订了试用合同,试用期为15天。某甲使用手机12天后觉得不满意,但因出差外地而延迟了回来,试用期已经过去。商场主张某甲已经同意购买,拒绝接受某甲的要求。
然而,根据法律规定,某甲在试用期届满时可以通过电话或让他人代为通知商场表示拒绝购买。由于某甲在试用期届满时未作任何表示,根据法律规定视为购买,因此某甲应当购买该试用产品。
(一)、与商家协商解决
消费者在与商家发生争议时,应积极与商家进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消费者可以提出赔偿金或退换货物等合理要求,并与商家进行良好的沟通。
(二)、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
如果与商家无法达成一致,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进行投诉。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信函、面谈或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投诉,并请求组织调解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行政申诉解决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时,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进行申诉。消费者应以书面形式进行申诉,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如果与商家达成和解,消费者可以撤回申诉;如果达成仲裁协议,可以撤回申诉并向仲裁机构提请仲裁。
(四)、申请仲裁
当消费者与商家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提请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解决。仲裁费用原则上由败诉方支付,但当事人部分胜诉的情况下,由仲裁机构根据双方责任大小确定费用承担。
(五)、起诉解决
如果消费者与商家已达成仲裁协议,必须先申请仲裁,不服仲裁结果再提起诉讼。消费者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提起的诉讼属于民事诉讼范畴。
消费者在面对价格欺诈时,可以采取协商解决、投诉解决、行政申诉、仲裁、起诉等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情况下消费者投诉的方式和注意事项可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