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0-10
根据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以及2020年12月31日前有效的《合同法》,承诺迟延的处理方式将发生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八条中规定,如果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超过规定时间发出承诺,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否则将视为新要约。这一条款主要针对延迟承诺进行了规定。承诺应当在约定的期限内作出,如果超过有效的承诺期限,要约将失效。对于失效的要约发出的承诺,不能产生承诺的效力,应被视为新要约。如果承诺明显地迟发或超过合理期限,也不能生效。
然而,有许多情况下很难判断承诺是否在合理期限内发出。根据判例法,如果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其承诺是在合理期限内发出的,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要约人应当接受这个承诺。如果根据要约人的理由断定承诺已经逾期,不愿接受这个承诺,要约人必须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否则承诺将有效,合同将成立。
如果要约人接受逾期承诺,合同将在逾期的承诺送达要约人时成立,而不是在要约人通知受要约人其认为逾期承诺有效时成立。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的承诺,如果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该承诺将有效。此外,承诺期限不仅指要约人在要约中规定的期限,还包括要约人未规定期限但根据实际需要推断的合理期限。
承诺迟延是指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但超过期限到达要约人的情况。迟延的承诺不具备承诺效力。
承诺迟延与承诺迟到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在承诺期限内做出承诺。承诺迟延是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情况,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否则迟延的承诺将视为新要约。而承诺迟到是指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况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承诺超过期限到达要约人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的承诺被称为迟到的承诺。除非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否则迟到的承诺将被视为有效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