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6-10
当受要约人收到要约后,若通知要约人不同意签订合同,则视为拒绝要约。要约失去法律效力是在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时。
然而,受要约人的通知可能明确地表明拒绝要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在有些通知中,既没有说明接受要约,也没有明确拒绝要约,也没有明确提出反要约。这时,需要根据通知的具体内容来判断受要约人的意思。例如,回复中仅仅是询问价格是否有可能降低或者是否能提前交货等,这种答复不足以证明受要约人拒绝了要约。
如果受要约人的回复没有作出承诺,但提出了一些条件,而要约人在规定期限内仍未作答复,可以视为拒绝要约。根据商事通则的解释,这被视为“默示拒绝”。商事通则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默示拒绝:甲收到了乙发出的要约,其中规定该要约在两周内是不可撤销的。甲通过邮件回复提出了部分不同的条件,然而乙不予接受。尽管离期限届满还有几天时间,但甲可能不再承诺原来的要约,因为通过发出反要约,甲实际上默示地拒绝了原来的要约。
还有一种情况,受要约人拒绝了要约,但又反悔。这时可以撤回拒绝的通知,但撤回拒绝的通知也应当像撤回要约一样,在拒绝通知到达之前或者同时到达要约人。
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在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中,要约也被称为报价、发价或发盘。发出要约的当事人被称为要约人,而要约所指向的对方当事人被称为受要约人。要约要取得法律效力,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首先,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包括:
要约可以由任何一方当事人提出,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然而,发出要约的人必须是特定的,即人们能够确定发出要约的是谁。只有这样,受要约人才能对之承诺。
因为订约当事人双方必须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合同才能成立,所以要约必须包括足以决定合同主要条款的内容。
因此,要约作为订立合同的提议,必须包含能够足以决定合同主要条款的内容。
其次,要约必须表明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即要约必须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当事人发出要约,是为了与对方订立合同,要约人要在其意思表示中表达出这一意愿。
任何不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都不构成要约。要约人可以以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发出要约。口头形式主要适用于即时清结的合同,要约人可以通过直接对话或电话等方式向对方提出要约。书面形式则是要约人通过交换信函、电报、电传和传真等文字形式向对方提出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