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5-26
根据《民法通则》第83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84条的规定,正确处理相邻关系应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处理原则。在处理相邻关系时,必须考虑到相邻各方的生存权,因为生存权是人类的首要权力。无论是财产利益之间的冲突、财产利益与生存利益之间的冲突,还是生存利益之间的冲突,都应重视和协调,以保障各方生存权的实现。
协作原则要求相邻各方在处理相邻关系时互相协助,给予对方便利。当一方行使权利需要他方协助时,他方不得拒绝,但一方应选择对他方最佳的方式。当一方获得利益时,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不允许损人利己。
优势利益原则要求在相邻关系中保护较大利益而牺牲较小的利益。根据该原则,当公益与私益发生冲突时,公益通常为优势利益;在私益上,人格利益较财产利益为优势利益;在财产利益中,生存利益较财产利益为优势利益。因此,在相邻关系中,应充分尊重生存权,对财产利益受损的相邻一方进行限制,并在必要时对财产利益受损一方进行补偿,以保障相邻他方的生存权。
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或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够推出的另一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根据经验即可判定事实,应直接认定。
相邻关系的客体并不是不动产本身,而是由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所引起的和邻人有关的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权利义务具有双方性。在对一方的权利限制时,也要防止另一方权利的扩张,掌握好权利的平衡。
和谐社会应该是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其中利益多元化是主体和价值多元化的必然反映。因此,和谐社会的核心要件应该是利益协调和安定有序。在处理相邻关系时,应以生存权为指导,以协作原则和优势利益原则为具体原则,充分体现制度设计的初衷,从而达到平衡相邻各方利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