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09-26
公有房屋的承租人以租用公房凭证、公有非居住房屋租赁合同所载明的承租人为准。如果房屋征收范围内的公有居住房屋承租人户口迁离本市,那么在本市有常住户口的共同居住人可以协商变更承租人,并且变更后的公有房屋承租人将成为补偿协议的签订主体。如果房屋征收范围内的公有居住房屋承租人死亡,那么由本市有常住户口的共同居住人继续履行租赁合同;如果没有共同居住人,那么承租人的配偶和直系亲属可以继续履行租赁合同。如果有多人愿意继续履行合同,那么他们应该自行协商确定承租人。如果协商达成一致,那么协商一致的主体将成为补偿协议的签约主体;如果协商不一致,那么公有房屋出租人将根据协商结果按照《上海市房屋租赁条例》的相关规定书面确定公有房屋承租人。
根据《上海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的规定,共同居住人是指在被征收房屋作出征收决定时,具有常住户口并实际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况除外),且本市没有其他住房或者虽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难的人。
同住人的认定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公房同住人的认定时,对于“他处住房”的性质,应该仅限于福利性质取得的房屋。具体包括原承租的公有住房、计划经济下分配的福利房、自己部分出资的福利房,房款的一半以上由单位补贴所购买的商品房,公房被拆迁后所得的安置房(包括自己少部分出资的产权安置房),以及按公房出售政策购买的产权房等。自购商品房不应被归入“他处有房”的范畴。在征收过程中,关于居住困难户的认定,主要是为了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房屋征收部门将根据《实施细则》和本市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规定,对居住困难保障补贴人员进行认定。因此,在审核提出居住困难申请的对象时,申请人他处住房的认定范围既包括福利性质的住房,也包括自购商品房。
此外,对于同住人的认定,还应考虑以下情形:
属于以上四种情形的人也应被视为同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