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1-29
监护人的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以及代理其进行诉讼。
如果监护人不履行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符合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单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情况不同,可以按照普通程序审理要求承担民事责任的案件,按照特别程序审理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或者分别审理要求承担民事责任和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
监护人可以将部分或全部监护职责委托给他人。如果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应由监护人承担,除非另有约定。如果被委托人有过错,将负连带责任。
精神病人在无法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并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责令其家属或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并在必要时进行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应承担以下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时,应从其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如果不足,监护人应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根据《民事通则》第18条第1款规定,监护人应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非违背监护人的利益,否则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根据《民通意见》第10条规定,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以及代理其进行诉讼。
根据《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时,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8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也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弃婴。
总之,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指定可以由有关组织或法院指定。如果存在争议,必须经过有关组织的指定,不服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指定并重新指定监护人。确定精神病人的监护人首先需要确认其为精神病人,而精神病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不同的。精神病人的宣告应由人民法院根据精神病学鉴定或医院诊断鉴定确认,如果没有诊断鉴定条件,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必须得到利害关系人的无异议。对于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精神病人,其近亲属可以按照《民法通则》第17条的顺序确定监护人,如果近亲属之间存在争议,则由有关单位或组织指定监护人。
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应承担以下责任: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9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1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强迫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9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0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监护职责。
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参与不良行为的团伙,应及时预防和制止。如果发现该团伙有犯罪行为,应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样,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应向公安机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