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4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债务的追讨时效一般为三年。如果没有约定保证期限,保证人的责任是在主债务到期后的六个月内。因此,在没有约定保证期限的情况下,一旦诉讼时效已过,保证人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如果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和债权人没有约定保证期限,那么保证期限将从主债务履行期满之日起计算六个月。
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上述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没有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将免除保证责任。只有在债权人已经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情况下,保证期间将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按照此规定执行。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起点是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的日期。除非超过二十年,否则人民法院不会保护超过二十年的诉讼时效。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时效。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以下情况,人民法院不会支持诉讼时效抗辩:
存款请求权涉及到人民的生存利益。如果适用诉讼时效规定来兑现存款本息请求权,将危及人民的生存权。因此,该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
如果适用诉讼时效规定来规定出资请求权,将违反公司资本充足原则,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也不利于对其他足额出资的股东及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因此,该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