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3-30
根据回避制度的立法宗旨,无论是在侦查、审查起诉还是审判等各个诉讼阶段,都可以提出回避申请。例如,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在开庭时,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当事人在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后,可以立即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根据相关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此外,参与侦查活动的记录人、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参与审查活动的书记员、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聘请或指派的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由检察长决定。参与审判活动的法庭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在讨论检察长回避问题时,由副检察长主持,检察长不得参加。在讨论院长回避问题时,由副院长主持,院长不得参加。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可以申请复议一次。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于不属于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所列情形的回避申请,法庭可以当庭驳回,并且不得申请复议。筆者认为,这一司法解释与法律的规定及精神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