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17
根据统一合同法总则的规定,合同责任被认定为严格责任。根据第374条规定,保管人在保管期间因保管不善导致保管物毁损或灭失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然而,如果保管是无偿的,并且保管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那么就不需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根据第406条规定,有偿的委托合同中,如果受托人的过错导致委托人损失,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而在无偿的委托合同中,如果受托人故意或者出现重大过失导致委托人损失,委托人也可以要求赔偿。这三条规定与第107条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确立了过错责任,完全排除了后者确立的严格责任的适用。因此,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和运用总则规定的严格责任原则。
虽然违约责任是由合同义务转化而来,但它本质上是出于当事人双方的约定,而不是法律强加的。法律确认合同具有拘束力,当当事人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时,追究其违约责任是执行当事人意愿的体现。然而,法律的价值在于满足人们追求的目标。作为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合同法的价值包括公平、自由、效率和安全等。合同法的自由价值主要体现为合同自由原则,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享有决定权。然而,合同自由并非绝对,它受到公平和诚信等一般原则的限制。当合同自由与公平相冲突时,自由必须让道。无偿合同通常是单务合同,其中一方当事人给予另一方利益,但不取得相应对价。如果非义务人主观过错导致违约却要求其承担责任,这显然与公平原则相悖,容易导致一方当事人刻意追究无过错违约方的责任,不利于合理界定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因此,无偿合同违约归责原则采用过错责任比严格责任更为严谨和科学。
损害赔偿的基本宗旨是将损失归咎于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如果不是这样,在一般情况下,不论有无过错,凡是有损失就予赔偿,这将使现代的赔偿制度陷入了原始的加害原则的旧陷阱。因此,无偿合同损害赔偿除了要有合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的事实外,还应当具备主观要件,即合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的行为具有可归责性,即要有过错。将过错作为无偿合同损害赔偿责任的依据,正是考虑到其自身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