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12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一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与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相似,在法律上被称为“植物育种者权利”。它指的是经过人工培育或对野生植物进行开发的新品种,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经过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完成育种的单位或个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未经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也不得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
农业植物新品种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蔬菜(含西甜瓜)、烟草、桑树、茶树、果树(干果除外)、观赏植物(木本除外)、草类、绿肥、草本药材、食用菌、藻类和橡胶树等植物的新品种。植物的繁殖材料包括整株植物(包括苗木)、种子(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以及构成植物体的任何部分(包括组织、细胞)。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取得了以下方面的进展:
为了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UPOV公约的实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代理规定》等。同时,成立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和复审委员会,并在各省级农、林业行政部门建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此外,农业部还设立了植物新品种繁殖材料保藏中心,并制定了审查指南等内部文件,以提高品种权审批和品种权案件处理的可操作性。
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是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的审批机关。两部门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条件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为了提高测试能力,农业部在全国设立了1个测试中心和14个测试分中心,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设立了1个测试中心、5个测试分中心、2个分子测定实验室和5个专业测试站。我国制定了102个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其中18个已成为国家或行业标准。此外,我国还从UPOV获得了100多个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为我国新品种保护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和品种权审批的科学性提供了重要支持。
农林业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品种权意识得到了加强,通过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普及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公众对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信赖度增强,从而使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育种企事业单位人员,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农业部和林业部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展了农业品种权行政执法试点,积极探索品种权行政执法模式。截止到2008年,全国农业行政机关共受理各类品种权案件1123件,有效打击了各类品种权违法侵权行为,保障了品种权人的合法利益,调动了社会资金投入新品种选育的积极性,提高了育种者的信心。
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为了丰富园林植物的新品种种类和占领国际市场,我国进行了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培育了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园林植物新品种。例如,浙江的王*罡通过长达10多年的驯化繁育,培育出了20个玉兰品种,其中8个获得了新品种权。这一成果为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典范,加强了对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植物新品种。
在遵循WTO和UPOV等国际规则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不断发展,来自外国的品种权申请量也迅速增加。截止到2009年3月底,中国受理了来自15个国家的品种权申请445件,授权101件。国外优良品种的进入,促进了我国农林业和贸易发展,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促进了植物育种科研投入渠道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