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5-04-25
诉讼请求赔偿的主体资格即为原告,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原告,指的是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人身或财产受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或者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死者的权利继承人以及死者生前抚养的被抚养人。对于将受害人列为原告,这不会产生异议。但是对于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作为原告的情况,存在不同的做法。有些只将权利继承人或被抚养人中的一人作为代表列为原告,而有些则将所有的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都列为原告。由于每个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享有不同的权利,其权利范围也不同。例如,在第一顺序的财产继承人中,只有未满16岁或者已丧失劳动能力且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人才有请求赔偿抚养费的权利。因此,不能只将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中的一人列为原告,而应该处理所有权利继承人和被抚养人的权益。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1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机动车所有人负责垫付。但是,如果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并负有责任,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机动车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驾驶员所在单位或机动车所有人在赔偿损失后,可以向驾驶员追偿部分或全部费用。根据该条款,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顺序首先是造成事故的驾驶员,单位或车主仅在驾驶员执行职务时才承担责任。在其他情况下,单位或车主仅在驾驶员无力赔偿时才承担垫付责任,即作为第二顺序责任人。
由于租用人或借用人与车主之间并不存在执行职务的关系,根据规定,应由租用人或借用人承担责任,如果无力赔偿,则由车主承担垫付责任。如果借用人或租用人没有使用驾驶车辆的资格和技能,借用或租用双方应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借用人或租用人未经机动车所有人同意将车辆转借或转租给他人使用,并导致交通事故,借用人或租用人与转借人或转租人应共同承担边带责任。
在受雇驾驶员在执行职务时导致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时,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在非执行职务场合,由受雇驾驶员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受雇驾驶员无力赔偿,则由雇主承担垫付责任。由于雇主在此情况下没有运营利益,不能成为责任承担者,但是雇主对雇员有人的支配管理责任,同时对机动车具有运行支配力。因此,从保护受害人利益的角度出发,由雇主承担垫付责任是比较合适的。
盗用他人所有的机动车,在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主体应为盗用者本人,而不是车主承担责任。如果盗用人将车辆借给他人使用,并导致交通事故,一种情况是借用人不知道该机动车是盗窃所得,则盗用人作为拟制的车主,根据前述租(借)关系情况处理。另一种情况是借用人明知该机动车是盗窃所得,仍然借用该车,并导致交通事故,则借用人和盗用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在车辆买卖中,经常出现车辆交付给买受人所有后,但未履行法定的车辆过户手续,导致车辆买卖无效的情况。对于车辆买卖未过户后,应由买受人承担赔偿责任,车辆所有人承担垫付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确定的过错责任是车辆所有人和驾驶员在自己的过错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实践中,承认第三人的责任。笔者认为,在我国道路交通侵权赔偿责任采用推定过错责任的情况下,受害人应当直接要求有过失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在第三人没有赔偿能力时,应首先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机动车一方在向受害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