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4
根据《担保法》第二十五条和二十六条的规定,无论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保证期间都是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开始计算。
然而,如果主债务已经履行期届满,是否签订的保证合同仍然有效呢?
1、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则,既然现行法律、法规没有禁止债务履行期届满后签订保证合同,那么,这种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就不应被否认。这既是对当事人私权的尊重与保护,也体现了“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的私法原则。
2、根据担保法第一条的规定,担保法的目的在于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的实现。虽然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此种情况,但根据担保法的精神,认定这种保证行为是与该精神一致的,并没有相互矛盾。
此外,根据担保法第六条的规定,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人最终是按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保证人属于第二还款来源。因此,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签订的保证合同并不违背该保证定义。
3、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如果保证人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或提供保证,并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抗辩,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从另外的角度也默认了这种保证形式的有效性。
4、根据《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第(四)款的规定,如果债务的履行期限不明确,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因此,从合同生效次日开始计算保证期间是合理的。
5、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的,从判决或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签订的保证合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主债务履行期已经届满但未过诉讼时效:
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仍然是对主债务的保证,因为在诉讼时效内,债务人仍然有履行债务的义务,且不能以时效进行抗辩。一般情况下,保证人在签订合同时知道或应当知道主债务的履行期已届满,其自愿承担保证的行为并没有增加其风险,也没有违反其本意。因此,对于在诉讼时效内的债务签订的保证合同,保证期间应从合同生效次日开始计算。如果保证期间长于诉讼时效,债务人应在诉讼时效期间履行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的前置程序。
然而,如果诉讼时效将在六个月内届满,就应对主债务履行期已届满且即将过诉讼时效进行履行说明或告知义务。否则,在本身债务履行出现障碍的前提下,仍然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是不公平的,因为债务本身丧失了胜诉权。
2、主债务履行期已经届满且已过诉讼时效:
根据担保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债务人的抗辩权。债务人放弃对债务的抗辩权时,保证人仍然有权利进行抗辩。在这种情况下,保证实际上是对上述一般抗辩权的放弃。由于债权人仅仅是丧失了胜诉权,因此保证人提供的保证行为仍然是对债务的保证。然而,债权人或债务人要求保证人签订保证合同时,应对主债务履行期已届满且已过诉讼时效进行说明或告知,这是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义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保证人签订保证合同显然增加了保证人的风险,除非有证据证明保证人事先已经知悉。如果未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则应视为对保证人的欺诈,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进行处理。
根据具体情况,以下是对主债务履行期届满后签订的保证合同的履行方式的假设:
1)如果是债务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应认定为债务人对债权的重新确认,重新计算诉讼时效,转化为正常的保证行为。
2)如果是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且债务人不知情且明确表示不承担债务责任,则应认定为债权人与保证人形成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债务人知情,则应认定为债务人对债权的重新确认。
3)如果是保证人自愿承担保证责任,则应认定为债权人与保证人形成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是否知情都不应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