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2
主权原则是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首要原则,即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中国法律的原则。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涉外刑事诉讼的国家主权原则。
根据主权原则,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进行刑事诉讼,一律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司法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交特权和司法豁免权作为主权原则的延伸,是正常国际交往中平等互惠原则所决定的。
依法应由我国司法机关管辖的涉外刑事案件,一律由我国司法机关受理,外国司法机关无管辖权。外国法院的刑事裁判,只有经我国人民法院按照我国法律、我国缔结和参加的有关双边协定和国际条约的规定予以承认的,才在我国境内发生应有的效力。
信守国际条约原则是指在处理涉外刑事案件时,除了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外,还需兼顾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履行相应的义务。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中有关于刑事诉讼程序具体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这意味着在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同国内法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国际条约的适用还没有明确规定。然而,根据国内法的规定,可以通过将国际条约内容立法实施或在国内法中规定承认国际条约的条件和原则的方式,将国际条约适用于我国涉外刑事诉讼。
诉讼权利同等原则是指外国人在我国参与刑事诉讼时,依法享有与我国公民同等的诉讼权利,承担同等的诉讼义务。
诉讼权利同等原则既是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上的"国民待遇"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中的体现,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应贯彻。
在司法实践中,应平等对待外国人参与诉讼,既不应盲目排外,给予歧视性待遇,随意剥夺或限制外国诉讼参与人应享的诉讼权利,也不应盲目崇外,给予特殊待遇,赋予外国诉讼参与人超出我国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如果外国法律和司法机关对我国公民在该内国不实行诉讼权利同等原则,而实行歧视或限制的,则我国司法机关可以取对等原则,对该外国所属的诉讼参与人在我国进行刑事诉讼时相应地要予以歧视或限制。
使用本国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诉讼是各国立法通行做法,也是我国涉外刑事诉讼的指导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我国涉外刑事诉讼中,全部诉讼活动的进行和司法文书的制作,都必须使用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
外国诉讼参与人向我国司法机关递交诉讼文书、外国司法机关请求我国给予司法协助应当附有中文译本。为方便外国人参与诉讼,利于查明案情,切实维护其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应根据外国诉讼参与人的要求为其提供翻译。对于外国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尤其如此,人民法院应当为外国籍被告人提供翻译。如果外国籍被告人通晓中国语言、文字,拒绝他人翻译的,应当由本人出具书面声明,或者将他的口头声明记录在卷。我国司法机关为外国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制作、提供或送达的诉讼文书为中文本,并附有其通晓的外文译本,译本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对诉讼文书的理解与执行,以中文本为准。翻译费用一般由外国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但如其无力承担翻译费用,则应免费为其提供译员帮助。
律师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只应在本国领域内适用,不应延伸于国外。一国的律师通常只能在其本国内执行律师职务。在涉外刑事诉讼中,根据司法解释,外国籍被告人委托律师辩护的,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自诉人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应当委托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并依法取得执业证书的律师。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人。
我国司法机关对涉外案件是否有刑事管辖权,是涉外刑事诉讼进行的前提。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具有刑事专属管辖权和刑事普遍管辖权。
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对于刑法第6条至第11条所规定的罪行行使刑事专属管辖权。同时,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也规定了我国的刑事普遍管辖权。
根据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我国对于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由该外国人入境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涉外刑事案件的管辖一般是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安、检察、法院各自职权确定。刑事诉讼法第20条规定,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作了特定的地域管辖规定,即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由该外国人入境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25条规定,外国人犯罪案件,由犯罪地的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为保障涉外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国司法机关可以依法对外籍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五种强制措施同样适用于涉外刑事诉讼。然而,对外籍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有以下不同之处。
对外籍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采取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时,应及时通知其所属国家的驻华使馆、领事馆,并报告公安部。对于被拘捕的外籍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要求通知其家属会见时,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应及时通知其家属,并允许其近亲属、监护人探视、通信。
在对外国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经省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依法扣留其护照,并发给本人扣留护照的证明,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公安部,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对涉外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及人民法院认定的其他相关犯罪嫌疑人,可以决定限制出境。限制出境的决定应当通报同级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法院决定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的,应当口头或者书面通知被限制出境的人,也可以采取扣留其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入境证件的办法,在案件审理终结前不得离境。
涉外刑事诉讼的程序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
涉外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应由与中级人民法院相适应的公安机关负责。
检察机关提出公诉的涉外刑事案件,必须按照同级对同级的原则进行。
在涉外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强化辩护与代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利。
2. 强化公开审判,确保审判的公正公开。
3. 使用中国通用的语言文字,保证诉讼活动和司法文书的一致性。
4. 及时通报外事部门,保持对外交流的畅通。
5. 诉讼期间特殊性,根据涉外案件的特点,灵活处理诉讼期限。
6. 判决和裁定,应当依法作出准确、公正的判决和裁定。
在涉外刑事案件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特殊之处:
1. 对驱逐出境的执行,应当遵循相关法律和国际条约的规定。
2. 对外国籍罪犯的减刑、假释和提前释放,应当根据相关法律和国际条约的规定进行。
3. 外国籍罪犯执行刑罚的地点,应当根据相关法律和国际条约的规定确定。
4. 诉讼文书的送达,应当根据相关法律和国际条约的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