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的五个阶段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刑事诉讼的五个阶段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29

 
417752

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案件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通过法律机关对犯罪行为进行调查、审判和执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刑事诉讼主要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

一、立案

立案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以及犯罪人的自首等材料进行审查的过程,目的是判断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并决定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在立案阶段,相关法律机关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法律规定决定是否将案件交付侦查或审判。

二、侦查

侦查是指由特定的司法机关为收集、查明、证实犯罪事实和缉获犯罪人而依法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在侦查阶段,司法机关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收集证据、调查犯罪事实,并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

三、起诉

起诉阶段包括公诉和自诉两种形式。公诉是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对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活动,而自诉是指由被害人或者其他合法权益人提起的对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活动。

四、审判

审判是指在控诉、辩护双方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依法提起诉讼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在审判阶段,法院会听取双方的意见和证据,并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五、执行

执行是指刑事执行机关为实施已经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在我国,刑事执行的主体主要包括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等。执行阶段主要是根据判决和裁定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刑事案件的执行。

法院受理刑事案件的流程

法院受理刑事案件的流程主要包括立案程序、立案材料的接受、立案材料的审查和立案材料的处理。

一、立案程序

立案程序是指立案阶段各种诉讼活动的程式、次序和形式。立案程序包括对立案材料的接受、对材料的审查和审查后的处理。

二、立案材料的接受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当接受报案、控告、举报等诉讼材料。如果案件不属于受理机关的管辖范围,应当移送给主管机关处理,并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受理机关管辖但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案件,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给主管机关。

三、立案材料的审查

无论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还是人民法院接受的控告、举报、报案、自首材料,都应当进行审查。相关法律机关会对案件材料进行审查,核实犯罪事实,并获取证据。

四、立案材料的处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对案件材料进行审查后,应当依法作出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其他相应的处理。如果对公安机关的不立案决定不满,控告人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请求人民检察院行使立案监督权。如果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的不立案决定不满,并且符合法律规定,控告人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于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或口头告诉的第2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自诉人或代为告诉人。

延伸阅读
  1. 检察院执行逮捕一定判刑吗
  2. 交通事故刑事诉讼程序解析
  3. 刑事诉讼过程中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时机
  4. 离婚案件如何能查到立案号
  5. 刑事附带民事坐牢就不用赔钱吗?出来流水怎么办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农村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纠纷的受理与管辖
  2. 车辆价值损失的赔偿方式
  3. 指纹证据的法律地位
  4. 我国民事抗诉条件及程序
  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程序
  6. 交通事故诉前鉴定后多久立案
  7. 在学校两个孩子打架怎么处理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