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的回避制度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9-30
侦查人员的回避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军队保卫机关和监狱狱侦部门行使侦查权。因此,这些机关中从事侦查工作的人员都应当回避。此外,在侦查阶段,有权参与案件讨论和作出处理决定的侦查机关或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成员也应当回避。
检察人员的回避
检察人员包括负责案件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以及有权参加案件讨论和作出处理决定的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检察院实行承办人员阅卷、调查、集体讨论,检察长决定,重大问题提交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办案制度。如果仅对承办人员回避,将检察长、检察委员会成员排除在适用回避范围之外,显然与回避制度的立法宗旨相悖,也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此外,参加过本案侦查的侦查人员,如果调至检察院工作,不得担任本案的检察人员。
审判人员的回避
审判人员包括直接承办案件的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以及有权参与案件讨论和作出处理决定的法院院长、庭长以及审判委员会成员。刑事案件的审判,除了由合议庭开庭审理、评论、作出判决裁定外,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难以作出决定时,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如果院长、庭长以及审判委员会成员具有法定回避理由而不回避,势必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因此,他们应当是适用回避的对象。
重新审判中的回避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同时,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人民法院也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根据相关规定,担任过刑事案件某一次审判工作的人员不能再次担任该案的审判工作,他们应当回避。同样地,曾参加过本案侦查、起诉的侦查、检察人员,如果调至法院工作,不得担任本案的审判人员。这是因为他们在前一诉讼阶段对案件的认识可能会带入后一诉讼阶段,造成先入为主、主观片面的情况,从而妨碍后一阶段诉讼工作的公正进行。然而,二审法院发回重审的案件,一审法院重新作出判决,当事人再次上诉时,原二审合议庭成员不必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