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4-27
证据规则体系是现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四个方面。
取证包括合法取证、证人作证、物证收集和司法鉴定规则等。在取证过程中,必须遵守依关联、客观和合法性规则来判断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并采用采信规则来确定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举证包括举证责任和时效规则等。当事人有责任在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向仲裁委提供证据。如果无正当理由不按期或拒不提供证据,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质证包括审前证据展示、出庭作证和交叉询问规则等。在质证过程中,仲裁庭会质证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如果一方当事人未按期交换证据或答辩书中已明示认可申请人的请求事由,则视为已完成交换。
认证包括采用证据规则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等问题,并采信规则来确定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庭前交换证据是仲裁程序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全面落实“三公”原则,明确举证时效并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同时发挥仲裁的优势并提升其效益。
当事人有责任在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向仲裁委提供证据。如果无正当理由不按期或拒不提供证据,则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并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如果一方当事人未经庭前交换证据,则不予质证和认证。仲裁庭自行收集的证据应在开庭时进行质证。如果答辩书已明示认可申请人的请求事由或一方当事人未按期交换证据,则视为已完成交换。
仲裁委在送达仲裁通知书时,应向当事人送达载有举证范围、期限和举证不能后果的举证通知书。
当事人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证据保全申请,以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当事人应在获得仲裁通知书之日起三至十日内完成举证。对于涉外案件、变更请求或反请求以及就仲裁协议效力提出异议的情况,举证期限为十日。
如果当事人因故不能在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可以书面申请并经仲裁委准予延期三至五日。如果延期届满后仍不能提供证据,则视为举证不能。
当事人应在举证期限内将证据分类整理,并盖章签名和写明提交日期。同时,根据对方人数提交相应的份数。
仲裁委收到证据后应出具《证据收据》,并由该案仲裁(书记)员签名。当事人也应签署证据收据。
仲裁委应确定交换证据的日期,并通知各方。如果当事人需要反驳对方的证据,应立即口头或书面申请,并在三日内提供新的证据。逾期未提供新证据,仲裁委将不再主持交换。如果举出新证据,仲裁委应通知当事人在新定的举证期限届满后三日内到庭前交换证据,并确定开庭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