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6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且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具体来说,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包括董事、监事、经理、负责人、职工,如果利用职务或工作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且数额较大,即可构成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同样地,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利用工作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且数额较大,也应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
在司法实务中,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一般职员和工人,只要存在劳动关系,无论是否签订劳动合同,都可以成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然而,仅以提供劳务获取报酬而没有确立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则不构成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如果有职务侵占罪的行为,将被依照贪污罪定罪处罚。因此,我们可以先界定行为人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根据《刑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都被视为国家工作人员。如果行为人不属于上述范围,就应被界定为“非国家工作人员”。
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共同侵占单位财物如何定性处理,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按主犯的身份定性,即如果主犯是国家工作人员,同案犯都应被定为贪污罪;如果主犯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那么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同案犯则应被定为职务侵占罪。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主犯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那么所有涉案人员都应被定为职务侵占罪;如果主犯是国家工作人员,应分别定罪,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被定为贪污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则被定为职务侵占罪。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中明确了认定依据。根据该解释,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应定为贪污罪;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应定为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应根据主犯的犯罪性质定罪。
因此,在司法实务中,必须根据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根据共同犯罪的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的要件,准确区分主犯与从犯,并结合具体案件来确定罪名和处罚。
根据《刑法》的规定,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构成本罪的主体。《刑法》第五章规定的所有侵犯财产罪都没有涉及单位犯罪的问题。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仅限于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