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4-30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公示催告案件中失票人是指在失去票据的占有权之前,按规定可以进行背书转让的票据的最后合法持票人。然而,关于最后持票人是否必须为票据权利人的要求存在争议。有些不诚信的出卖人在出售票据后立即申请公示催告,试图通过除权判决追回票据。对于没有在票据上签名的失票人,确认其身份成为一个难题。
在承兑汇票买卖中,大量票据通过贴现方式转手,其中大部分未按照票据法规定的背书转让方式进行。一旦发生纠纷,持票人无法证明与票据前手之间存在对价关系,导致票据的连续性中断。关于单纯的票据交付行为的法律效力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单纯的票据交付是民法上的债权转让,应确认其效力。另一种观点则持否定态度,理由是根据票据法第二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持票人转让汇票的唯一方式是背书转让,单纯的交付不属于票据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票据的情况,该条所指的其他方式仅限于继承、公司合并等情形。
根据《规定》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失票人可以向非法持有票据人请求返还票据以行使票据的所有权,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从字面上理解,请求返还的标的物应该是票据的所有权。然而,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票据并不是物权法意义上的“物”,票据的价值在于其物质载体所附着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其性质是债权而非物权。例如,如果持票人已经向付款人或承兑人提示付款,并且付款人或承兑人已经支付款项,那么票据就由付款人或承兑人收回,票据关系就消失了,无法返还票据,当事人只能请求相关责任人赔偿损失。因此,对于是判决返还票据还是判决请求返还人享有票据权利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