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1
发生医疗纠纷后,患方和院方可以根据平等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制作协议书的方式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协议书应当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名确认。
在进行和解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和解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只能就民事责任进行协商,不能规避当事医院、当事医务人员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参加和解的患方必须直接与医院发生利害关系,在法律上享有民事权利,依法承担民事义务。例如,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患者本人,或者其监护人、继承人、代理人等。
(3)参加和解的院方必须由院方法定代表人即院长参加和解,其代表医院的行为应当被认定为合法有效。其他医院人员参加和解时,需要持有盖有医院公章的授权委托书,才能使其和解行为合法有效。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根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如果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应制作调解书,并要求双方当事人履行。如果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再进行调解。
可见,已经鉴定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可以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对双方的纠纷进行调解。
在诉讼之前,当事人可以进行医疗事故鉴定或者医疗过错鉴定。医疗事故鉴定由医学会鉴定,医疗过错鉴定由司法鉴定中心鉴定。鉴定并不是医疗纠纷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
在举证责任方面,患者对患方和院方存在医患关系,以及产生了损害后果负有举证责任。院方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负有举证责任。
在案由选择方面,医疗纠纷涉及的案由主要有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和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有些案件还可以以普通的人身(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为案由。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案由进行诉讼。
那么,医患双方已经达成了和解或者调解协议,是否还可以提起诉讼呢?应当说,医患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和解协议和调解协议,只要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应当认定其法律效力。但是协议对法院审理案件不具有约束力,不能产生、剥夺或者限制一方当事人诉权的法律效力。因此,达成和解和调解协议的一方仍然可以提起诉讼。
医疗纠纷是指在一个医疗后果上,医生和患者双方产生了认知上的差别,从而引发纠纷。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以来,医疗纠纷的数量逐渐增加,性质相对恶化,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医生被打、被杀的案例也不少,患者向医院索赔金额也大幅上涨,这引起了医疗单位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医学界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防范理论。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一)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维权意识的觉醒,与临床医生维权意识的相对薄弱。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由以前的公费医疗变为现在的自费看病,直接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挂钩。
(三)医生、护士及工作人员的态度。
(四)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
(五)医院综合管理的能力。
(六)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值过高。
(七)医生与家属对病情的延误。
(八)医生、患者的信任关系被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