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4-11-16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解决医疗纠纷的方法有三种途径: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进行诉前准备工作时,患方应咨询医疗专家,了解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如果没有过错,患方可以终止诉讼,以避免浪费时间。如果得到积极答复并确认存在过错,患方应第一时间与医务科联系、投诉,并要求复印诊疗病历。同时,患方应与医方代表一起共同封存病历,并向医务科索要《医疗纠纷投诉表》回执。完成上述工作后,患方可以选择适用何种法律方式解决纠纷。根据《侵权责任法》的原则,原告方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对方过错证据,证据越充分,越有利于原告方。
患方可以到法院立案庭发起诉讼。法院会安排第一次开庭,主要确认医患双方的诉讼主体资格,并对双方提交的病历资料进行质证。经过质证的病历将在第一次开庭后由法院移交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在首次开庭阶段,患方应认真审查病历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并尽可能排除对自己不利的病历资料。根据经验,法官会要求患方明确要求赔偿款项金额和细节,以便日后审核。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整个医疗纠纷诉讼的走向。患方应向委托的鉴定机构专家小组提交详细的医疗经过陈述书,同时指出医方的医疗行为存在的过失和违规行为。患方在陈述书中应直接指出医方存在的诊疗过错,避免给专家小组回旋的余地。如果患方不能明确医方过错,专家们往往会作出对患方不利的鉴定结论。因此,患方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医方过错程度,来确定赔偿金额,避免盲目索赔导致过多的诉讼费用。
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出来后,如果认定构成医疗事故,患方可以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确定赔偿金额。然而,需要考虑医方的诊疗行为与患者出现的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确定医方应承担的责任。例如,如果某患者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死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尽管医方的诊疗失误加速了患者的死亡,但要求医方对患者的死亡负全部赔偿责任是不合理的,法院也不会支持。因此,患方应根据医方过错程度实事求是地确定赔偿金额,避免盲目索赔导致过多的诉讼费用。
在医疗鉴定结论认定医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患方可以灵活运用《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原则,举证证明医方的诊疗行为存在瑕疵并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的后果,以人身损害为由提起索赔。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律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建议委托律师为您维权处理。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双方当事人选择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应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如果已确定为医疗事故,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如果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应制作调解书,并由双方当事人履行。如果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