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7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诈骗数额未达到立案标准,当事人将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仍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确定本地区执行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的金额,以决定是否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如果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非刑罚性处置措施。此外,主管部门也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网络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虽然某些犯罪活动也使用了欺骗手段并追求非法经济利益,但如果侵犯的客体不是或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则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诈骗罪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并不包括骗取其他非法利益。此外,金融机构的贷款已在法律中另有规定,不属于诈骗罪的对象。
网络诈骗罪的客观表现是使用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行为分为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类形式,其实质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期望的财产处分。因此,只要具备上述内容,无论是虚构事实还是隐瞒真相,都属于欺诈行为。但如果欺诈行为不会导致被害人作出财产处分,则不构成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售的商品进行夸大宣传,但不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行为不属于欺诈行为。
网络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构成该罪。
网络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