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般合同诈骗手段的辨别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纠纷 > 合同诉讼法律知识

对一般合同诈骗手段的辨别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5

 
396000
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骗取对方财产。下面手心律师小编就合同诈骗手段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欢迎大家的阅读,希望能带来更好的帮助!

隐瞒履约能力的诈骗认定

在合同诈骗案件中,大部分犯罪行为是通过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来实施的。隐瞒真相是指行为人故意隐瞒客观存在的事实,并故意隐瞒另一方应该知悉的信息。隐瞒真相的方式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不作为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不履行合同告知义务和隐瞒合同履行能力方面。

例如,甲个人租用了一处楼盘,以公司的名义与乙签订了装修合同,乙根据合同规定进行了装修工程。然而,甲却没有资金来支付乙的报酬。在这个案例中,甲没有履行告知义务,隐瞒了自己无法履行合同的能力,从而欺骗了乙。我认为,甲的故意隐瞒行为应该被定罪,因为甲通过隐瞒事实已经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即不花钱享受装修成果,并从中获得使用和收益,这导致了乙的财产损失。因此,甲的行为应该承担合同诈骗罪的法律责任。

具有因果关系的诈骗认定

合同诈骗罪的因果关系通常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即欺骗手段导致错误认识,错误认识导致财物控制转移。在一些因果关系中,如果被害人先犯错误,行为人利用被害人的错误通过隐瞒真相的方式获取财物,这往往会引起争议。

例如,甲为了承揽某一工程项目,故意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资质,支付预付款与行为人签订合同。然而,在合同初步履行过程中,甲出现了事实不能。这一不能是由甲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应该由甲自己承担责任。如果甲在合同履行中发现错误并纠正,而行为人知道对方错误却不给予协助纠正,反而通过自己的行为导致错误方错误认识的延续和加深。这种情况应被视为行为人积极作为的方式,应认定其涉嫌合同诈骗。

部分履约的诈骗认定

一般来说,行为人为了骗取更多财物,会先履行部分义务作为诱饵或代价,然后在取得对方充分信任后最终骗取他人财物。然而,在对这种情况进行最终判定时,需要考虑行为人的行为趋向。

例如,行为人在正常合同履行中控制了他人的财物,但由于主观上突然产生变化,不再履行合同,欲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并部分实施了规避法律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已经发现错误并需要纠正,而行为人知道对方错误却不给予协助纠正,反而通过自己的行为导致错误方错误认识的延续和加深。这种情况应视为行为人积极作为的方式,应认定其涉嫌合同诈骗。

“拆东墙补西墙”的诈骗认定

“拆东墙补西墙”是合同诈骗中的一种特殊情形,指行为人在一定的时期内连续多次实施合同诈骗行为,采用拆骗的方式,边骗边还。

例如,甲以他人公司的名义与乙公司签订煤炭购销合同,乙根据合同规定发运煤炭给甲。甲获取煤炭后以低价出售,并用所得资金进行个人挥霍。数月后,甲又以同样的方式与丙签订煤炭购销合同,并从丙处所骗的货款部分归还给乙,继续满足个人挥霍。此后又多次实施类似的拆骗行为。

我认为,对于这种拆骗行为,应该认定甲的合同诈骗行为的次数和金额,并将归还的部分作为量刑情节考虑。因为甲每次实施合同诈骗行为都已完成,每次诈骗的事实和内容都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果不认定甲诈骗归还的部分作为犯罪事实,那么甲实施诈骗后归还给乙的部分就被视为合法化。

“借鸡生蛋”的诈骗认定

“借鸡生蛋”是指单位或个人利用隐瞒事实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与自己签订合同,并在取得对方支付的货款、预付款后挪作他用,长期占用后方予以归还。

例如,甲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食品购销合同,甲公司将大量食品发送给乙公司。然而,乙公司却长期占用食品,导致甲公司陷入困境。

对于这种“借鸡生蛋”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一般不会被判定为犯罪。原因是不存在非法占有。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公司与国企或外企之间发生的“借鸡生蛋”却可能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犯罪。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从主体、资金、履行合同能力和回笼资金的走向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判断。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立法的本意。根据现有的立法规定,如果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不会被定罪。这种不定罪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行为人通过非法手段占用他人财产的行为,这与立法的本意不符。因此,应明确立法的本意,将“非法占有为目的”改为“非法骗取他人财物为目的”,以减少司法实践中的认识分歧。

“一女多嫁”的诈骗认定

合同诈骗中的“一女多嫁”形式通常是指单位或个人利用某一合法或虚假的工程项目或加工订单,与多个当事人签订合同,以获取较大金额的定金和预付款的行为。

对于采取“一女多嫁”的手段进行合同诈骗,一般可以通过事实和证据来查明其犯罪目的。然而,在个别案件中,行为人可能持有合法的工程项目和加工订单,并与多个无资质、无能力的当事人签订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第一个问题是受托人的过错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行为人是否存在罪过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当事人故意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支付预付款和保证金与行为人签订合同,然后在合同初步履行过程中出现事实不能,当事人要纠正自己的过错是可以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行为人在短期内与多个当事人签订合同,收取大量预付款和保证金,除了正常的经营、交往、经验不足之外,还应该考虑行为人是否存在利用合同占有他人钱款的故意。

我认为,如果行为人不对承接方的资质、条件和能力进行评审,只是一味地与他人签订合同,收取预付款和保证金,并以对方违约为借口拒绝返还预付款和保证金,那么这种情况应被视为行为人利用他人的无知和过错,通过隐瞒真相骗取和占有他人财物,应被认定为合同诈骗。

责任转移的诈骗认定

合同诈骗中的责任转移是指行为人在合同诈骗后为逃避法律责任,将原非法行为转移为另一种形式的行为。行为人试图通过转换形式让非法的合同行为合法化。

例如,甲冒用他人公司的名义与乙签订了供销合同,根据合同约定乙发送钢材给甲。甲收取钢材后对外销售并收回资金,但只支付少部分资金给乙。事后,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以新公司的名义与乙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将原公司的债权债务全部转移到新公司承担。通过这种方式,甲将冒用他人公司与乙签订合同骗取钱款的行为合法化,以避免刑事追究。

对于这种合同诈骗中的责任转移行为,我认为应明确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因为,行为人的行为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主客观要件,即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巨额财物。至于行为人在实施诈骗后采取责任转移的方式来逃避法律责任,其转移行为本身也具有欺诈性,应被视为无效。不能因为非法行为披上合法外衣而改变对其的刑事追究。因为甲对乙的先行行为已经完成,已经满足了合同诈骗罪的全部构成要件。转换形式的合法化只是一种退赃设计,并不能改变原有合同诈骗的性质。

延伸阅读
  1.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2. 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相关知识
  3. 虚增工程量是否构成合同诈骗
  4. 什么是合同诈骗罪
  5. 刑法中合同诈骗罪

合同纠纷热门知识

  1. 合同公章和法人章的重叠问题
  2. 定金担保合同
  3. 抵押担保合同签订后有效吗
  4. 抵押合同的定义是什么,法律的规定是什么
  5. 代理合同债务人对债权人的破产申请有异议的处理方式有什么呢
  6. 付款约定代理合同分期履行应该怎么描述?
  7. 签订担保合同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合同纠纷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