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要认定犯罪成立,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件,即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的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对象,包括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包括犯罪的行为和结果。犯罪的行为是指犯罪主体通过某种行为实施犯罪,而犯罪的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导致的后果。
犯罪的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个体,而法人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犯罪结果,但仍然故意实施;过失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大意或不负责任而实施犯罪行为。
法定不起诉是指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6种情形中除“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情形外的其他5种情形之一,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酌定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案件,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酌定不起诉的情形包括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受过刑罚处罚的,聋、哑、盲人犯罪的,防卫过当,避险过当,预备犯的行为,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的行为,从犯的行为,胁从犯的行为,自首且犯罪较轻的,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酌定不起诉从法律上说是对犯罪嫌疑人作无罪处理。
存疑不起诉是指对于经过二次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存疑不起诉的情形包括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有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而无法排除的。对于存疑不起诉的,在发现新的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时,可以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