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20
2013年,梁先生在小米公司官网购买了一台小米手机2和一张高清手机膜。购买时,小米公司的广告语宣称该手机具有亚洲人最佳的手持体检、突破性的智能天线和最好的Android定制系统等特点。然而,梁先生在使用手机时遇到了问题,手机经常在非使用状态下自动重启,并且安装的程序丢失。梁先生发现其他消费者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他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是虚假宣传,构成了欺诈行为,于是将小米公司告上法庭,要求退款、产品召回、书面道歉以及赔偿误工费、交通费和律师费。
广州中院的法官何海涛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词夸大了产品效果,但并没有达到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标准。虽然广告词中存在不当之处,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消费者轻信其“最好”的理由。实际交付的手机和广告中提到的配置是一致的,只是广告中对产品配置进行了过分夸张的描述。此后,小米公司也撤除并替换了这些不当的广告词。因此,小米公司并没有通过虚假广告欺诈消费者的预谋。梁先生仅凭广告词就做出购买决定,没有尽到谨慎判断的义务。因此,梁先生需要自行承担购买决定导致的后果,与小米公司的广告行为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综上所述,法院认为小米公司没有故意欺诈的行为。
法官认为,不当的广告宣传行为并不等同于欺诈行为,广告违法和广告欺诈之间存在情节轻重的区别。判断是否构成民事欺诈需要考察三个方面:是否存在欺诈行为,是否存在欺诈故意,以及受害人的错误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尽管工商行政部门认定小米公司的广告行为违法,但行政违法与是否构成民事欺诈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