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誉损害赔偿数额标准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3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是具有名誉权的,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要承担侵权的责任,赔偿损失是侵权责任承担的方式之一,那么名誉损害赔偿数额有什么标准?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侵权行为的后果和过错程度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如果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后果等因素来确定赔偿数额。
如果侵权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一般情况下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但是,如果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人民法院除了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还可以根据受害人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因素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根据以下因素:
- 侵权人的过错程度,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 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 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 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 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 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对于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已经在法律、行政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的情况,适用相应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二、名誉侵权抗辩事由
合法行为、正当评论和受害人同意作为名誉侵权抗辩事由
名誉侵权抗辩事由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正当评论: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对可以受到公众评价的事情进行正当的评论,而涉及到对特定人言行的批评,不构成名誉侵权。例如媒体对违法犯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批评,对他人的智力作品进行评价,选民对被选举人发表评论,公民检举、控告他人的违法乱纪行为等。
- 合法行为:包括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即使在会议上的陈述会损害议政范围内他人的名誉,也不能构成侵害名誉权。党政机关依据职权对自己管理的干部、职工依据一定的事实做出涉及个人品德的评价履行法律和道德上的义务。
- 受害人同意:公民有权在法律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因此,如果受害人在能够预见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事先同意他人为某行为,结果名誉受到损害,受害人不能请求名誉权保护。当然,受害人的同意必须是真实的、自愿的、明示的。并且,行为人的行为应在受害人事先同意的范围。否则,行为就具有违法性,造成名誉损害的,构成名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