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15
(一)支付密码泄漏
攻击者通过获取支付密码,可以冒充持卡人进行消费,给持卡人带来损失。
(二)支付数据被篡改
在没有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下,攻击者可以修改支付数据,包括银行卡号、支付金额、收款人账号等,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网上支付密码被破译的常用手段
1、骗取手段:攻击者通过虚假网站、短信或邮件诱骗持卡人,获取其支付密码。
2、支付终端截取:攻击者在持卡人电脑上安装恶意软件,捕获支付密码并发送出去。
3、网络截获:攻击者通过智能识别和密钥破解手段,在支付终端和其他网络设备节点获取支付密码。
4、暴力攻击:攻击者利用密码词典逐个尝试支付密码的组合,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进行密码破解。
5、其他途径获取:攻击者在银行柜台、ATM或POS终端等场所窃取持卡人的支付密码。
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防范支付风险,同时持卡人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风险:
(一)识别假冒网站
持卡人应确认支付页面网站域名的真伪,选择熟悉的商业银行或支付平台进行支付。
(二)识别虚假短信(邮件)
持卡人在收到与银行卡、支付相关的短信时,应确认发送者的真实身份和短信内容。
(三)设置强密码并加强支付终端安全
持卡人应避免使用简单的密码,如数字组合、生日信息或电话号码。同时,要确保支付终端的安全性,避免在公共网吧进行网上支付,安装反病毒和反木马软件。此外,不要将密码轻易记录在易被他人看到的纸片上。
(四)使用银行自有的网络支付渠道
建议客户在进行网上转账、网上购物等支付业务时,使用银行自有的网络支付渠道。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并使用身份认证介质工具进行数字签名,确保每笔交易经过客户本人确认。
(五)减少与第三方机构的“绑定”操作
不要轻易开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快捷支付业务,避免客户资金被盗风险。如果需要使用第三方的快捷支付,要妥善保管个人重要信息,不要轻易告知他人或登录不明网站,不要打开他人发送的链接和二维码,以防止电脑和手机被木马病毒入侵。
(六)专用卡进行网上支付
建议办理一张专门用于网上购物或支付的卡,存入小额现金,避免将大额资金暴露在网上。
通过合理判断和遵循上述防范措施,可以有效规避网上支付风险。对于法律纠纷,建议在走诉讼程序前咨询相关专家律师,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有其他疑问,欢迎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