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6-29
彩礼是中国传统婚礼程序之一,也被称为财礼、聘礼、聘财等。自古以来,中国婚姻的缔结就存在男方在初步达成婚约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习俗被称为彩礼。直到中华民国时期,这种婚姻形式仍然存在。有些地方把这种习俗称为纳征,意味着送彩礼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如果女方反悔,彩礼应退还给男方;如果男方反悔,一般不退还彩礼。在买卖婚姻中,彩礼代表了女方的身价,有些地区和民族直接称之为身价礼。彩礼的金额取决于女方家庭的要求和男方家庭的经济状况。
“彩礼”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彩礼纠纷案件中,案由被定为“婚约财产纠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4月1日实施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要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如果符合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二)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三)婚前给付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适用第(二)、(三)项规定时,必须以双方离婚为前提条件。这一规定标志着人民法院正式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于彩礼纠纷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借婚姻索取财物是指婚姻当事人一方(或其父母等第三人)向对方索要一定财物,以此作为结婚条件的违法行为。其特点表现为:(1)索取财物的主体一般是婚姻当事人一方,通常是女方向男方索要财产,有时也涉及婚姻当事人一方的父母等第三人向对方索要财物;(2)在结婚决定权上,男女双方基本上是自主自愿的,体现了他们的个人意志,但以索取财物作为同意结婚的前提条件,这与买卖婚姻有所不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索要彩礼钱、首饰钱等行为违反了这一禁止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了离婚彩礼返还的条件,其中第(三)项规定了“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作为返还彩礼的一个条件。
因此,婚姻法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对于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人,一般应予以批评教育;对于发生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财产纠纷,一般应责令索取财物的一方予以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