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法律知识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20

 
389210
网友问:

在诉讼法学理论上,回避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种划分。然而,根据其实施方式的不同,回避一般被划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

自行回避

自行回避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遇到法定回避情形时,主动要求退出刑事诉讼活动的行为。

根据第28条的规定,自行回避制度旨在通过公安司法人员的职业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消除可能导致案件得不到公正处理的人为因素,使符合法定回避情形的公安司法人员自觉退出诉讼活动。

申请回避

申请回避是指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认为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具有法定回避情形,向他们所在的机关提出申请,要求他们回避的行为。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公安司法人员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重要诉讼权利。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保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充分有效地行使这一权利。

根据我国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具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因此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指令回避

指令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遇到法定回避情形但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其回避时,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有权作出决定,令其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

指令回避是回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的必要补充。

回避的划分依据

回避的划分还可以根据申请回避是否需要提出理由进行进一步划分,分为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两种。

有因回避

有因回避,也称为附理由的回避,指的是拥有回避申请权的诉讼参与者只有在案件具备法定的回避理由的情况下,才能提出要求有关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申请。

无因回避

无因回避,也可称为强制回避或不附理由的回避,指的是有权提出回避申请的人无须提出任何理由,即可要求法定数量的司法人员回避。一旦提出这种申请,这些公安司法人员即可回避。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确立无因回避制度。因此,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时,一般需要提供证据证明某一公安司法人员具有法定的回避理由。

延伸阅读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2.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
  3. 交通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时间
  4.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有效性问题
  5. 刑事国家赔偿责任主体

刑事诉讼指南热门知识

  1. 刑事强制医疗的解除权力
  2. 是否应建立“无因回避”制度
  3. 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的数量限制
  4. 刑事案件辩护律师介入时间
  5. 犯罪嫌疑人什么时候可以委托辩护
  6. 刑事犯罪二审辩护词怎么写
  7. 妨碍公务罪律师可以辩护吗?
刑事诉讼指南知识导航

刑事诉讼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刑事公诉案件须知
  3. 如何申请减刑、假释
  4.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应当如何拒绝辩护
  5. 立案的条件有哪些
  6. 刑事强制措施
  7.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