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21
在个人间借款时,借款人的信誉和偿还能力是首要考虑因素。债权人应该仔细了解借款人的固定资产、经济收入等情况,以判断其是否具备偿还能力。此外,债权人还应观察借款人的为人和信誉,如果借款人有过“有借无还”的劣迹,债权人应坚决拒绝借款。不应因为面子问题、花言巧语或小恩小惠而盲目借款,否则最终受损的将是债权人自己。
在进行个人间借款时,债权人应当坚持签订借款合同或借据,并确保借款人当面清楚地写明借款人、借款金额、用途、利率和还款时间等重要内容。双方应在合同或借据上签字画押,并各自保存一份。这样做可以确保借款关系的合法性,也有助于维护债权人的权益。
对于较大金额的借款,债权人应当要求借款人履行担保和抵押手续。为了保险起见,借款人最好能够找到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担保人或担保单位。在必要的情况下,借款人还可以提供存单、债券、机动车、房产等个人财产作为抵押物,并完善担保或抵押手续。这样,借款人如果无法偿还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保证人追索借款或合法地以抵押物抵偿借款。
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应当合法。如果债权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赌博、贩毒吸毒等非法活动而借款,根据国家法律,债权人的权益将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在借款时,债权人不应只看个人私利,而是要把钱借给遵守法律的人。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同时,利息不得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因此,借款双方应当在合法范围内协商借款利率。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借出的款项到了约定还款期后,两年内受法律保护。超过两年则不再受法律保护。债权人可以采取催收或更新借据等方式来维护合法债权。
如果借款人不履行还款义务,债权人不应采取非法手段,如扣押人质、强抢货物等。债权人应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法律规定,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直接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在必要时,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一些个体企业或业户利用人们贪图高利的心理,进行地下非法集资。这种非法集资往往存在较大风险,债权人很可能无法收回借款。因此,债权人应高度警惕这种非法集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