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5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被告无权提起诉讼请求。诉讼请求的提起是原告的权利,而被告可以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答辩并反驳。
起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 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 有明确的被告;
(三)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四)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受到人民法院管辖。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详细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和联系方式;法人或其他组织应记明名称、住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副本之日起五日内将其发送给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情况下,不影响人民法院的审理。
1. 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原告和诉讼代理人都出庭的情况下,一般由原告先发言,然后由诉讼代理人进行补充说明。发言的主要目的是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驳斥被告在法庭调查中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而不是重复自己在法庭调查阶段所作的陈述。
2.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的答辩并非简单地重复自己在法庭调查阶段所作的陈述和答辩,而是针对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发言提出意见和辩解,以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是非法的,不应得到法庭的支持。
3. 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答辩: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认为原告和被告都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其发言或答辩是对原告和被告所主张的事实、理由和请求进行辩驳,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
法庭辩论结束后,如果案件事实清楚,审判长应当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调解。如果当事人愿意调解,可以在庭审期间或休庭后进行。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应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盖章。人民法院应根据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并将其送达给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