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被委托为辩护人的人员包括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或亲友。但是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则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后三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三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押期间要求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转达其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押的情况下,其监护人或近亲属也可以代为委托辩护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如果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且具有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
如果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且具有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人:
如果被告人拒绝辩护人为其辩护,人民法院可以允许其自行辩护。然而,由于被告人对法律了解有限,行动受限制,自行辩护往往效果不佳。相比之下,律师作为辩护人可以查阅案卷、进行调查和取证等,更有利于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辩护人的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提出辩护意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辩护人的职责和义务是法律赋予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辩护人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进行辩护并不意味着站在犯罪分子的立场上,为其开脱罪责。相反,辩护人的存在可以对司法机关打击犯罪活动起到监督作用,防止司法机关因工作失误或个别人徇私枉法而造成错误或冤案,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然而,辩护人在履行职责时需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辩护人通过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进行辩护,站在犯罪分子的立场上,干扰了司法机关打击犯罪活动。这种观点是由于长期缺乏法制环境和法制观念淡薄所导致的,过于强调对犯罪分子的打击而忽视了司法机关可能存在的失误和徇私枉法的问题。辩护人的存在可以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防止任意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发生。
另一种需要避免的倾向是,辩护人在履行职责时,不应该以违法手段来达到减轻被告人处罚的目的。辩护人应该以尊重事实和法律为基础,而不是通过行贿、搞假证据、指使证人作伪证等不正当手段来维护被告人的利益。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法律设置辩护制度的目的和宗旨,客观上维护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正当的利益,对社会是有害的,甚至可能触犯刑律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