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4
高利贷和民间借贷虽然都涉及到贷款行为,但其性质和规模存在明显的差异。
民间借贷是一种互助性质的行为,通常发生在私人之间的独立交往中。尽管放贷者也会从中获取利益,但其收取的利息一般不高,并且最多只能达到银行利息的四倍。超过这个限制的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相比之下,高利贷的放贷者以追求暴利为唯一目的,将放贷视为一种商业活动。他们的行为类似于银行,收取的利息通常异常高,远远超过银行利息的四倍。
民间借贷的规模通常较小,借贷对象主要是特定的个人和单位,放贷次数较少。而高利贷的规模较大,通常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多次发放贷款。为了准确区分高利贷和民事法律规范中的民间借贷,法律界人士对高利贷做出了以下定义:个人或非金融机构以牟利为目的,利用非银行借贷资金,通过约定方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多次放贷,所收取的利率远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四倍(不包括四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第二条规定,民间个人借贷的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这个标准的利率应被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二十六条规定:
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要求借款人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法院应予支持。
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要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法院应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