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13
环境侵权是指行为人损害当事人的环境权益而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不是财产权或人格权,而是要求实现人类价值观的彻底转换,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的新型权利。
环境侵权的主体可以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或国家。受害主体可以是公民、法人,以及代表国家的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国家作为环境污染案件的受害主体具备原告资格,可以向污染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环境侵权的救济途径可以通过法制救济和社会化救济来实现。
1.完善环境立法,提高公益之诉的积极性
通过拓宽原告主体资格范围,明确检察机关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以此强化公共环境利益保护,明确检察机关履行职责并行使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导地位。此外,可以逐步将自然人纳入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内,以补强诉讼的及时性。同时,应协调环境公益诉讼受案范围,与环境保护法保持一致,解决法律规定之间的不一致问题。
2.逐步推行环境税制,反哺生态系统
推动环境税、资源税改革,征收环境税可以促使排污者转变排污方式、优化生产设备、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征收环境税的核心在于污染者付费原则,污染者应承担污染预防、治理和损害赔偿的费用。征收环境税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可以用于环保部门治理污染和修复生态系统。
1.建立专项基金,完善环境应急处理制度
通过设立环境责任基金,将环境税收所得纳入基金范畴,利用基金的利息和其他收入为环境治理和损害赔偿提供必要经费。基金支付后,基金管理机构取得代位追偿权,有权向实际侵权责任人要求赔付。
2.推广环境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转嫁污染风险
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对重点污染行业实行强制责任险。可以由保险行业协会组建环境风险共同保体,分散环境污染责任风险。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经济手段,平衡保险营利性原则和环境责任险种的公益性之间的利益冲突。
通过以上的法制救济和社会化救济途径,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权益,实现环境侵权的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