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8
证据主体合法是指形成证据内容的个人或单位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证据主体的合法性是保障证据真实性的重要保障措施。根据证据的特点,法律对一些证据的主体设定了相应的要求。例如,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作出鉴定结论的主体必须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
证据形式合法是指作为证据的内容不仅要求真实,还要求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例如,单位向法院提交的证明文书必须有单位负责人签名或盖章,并加盖单位印章;合同、抵押合同等需要以书面形式的合同文本加以证明。
证据取得方式合法是指当事人收集的证据材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取得方法。合法的取证方式是为了保障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取证的侵害。例如,利用视听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时,要求视听资料的取得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如他人的隐私权等。常见的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证据取得方式包括偷录、偷拍等。此外,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时应当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不得由一名审判员或书记员独立调查,属于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也不能进行证据调查。
证据材料作为证据最后必须经过一定的诉讼程序,否则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一程序称为证据的质证程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在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不经过质证,直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提供的证言不符合法律对证据收集、提供主体的规定,属于非法证据。
以威胁、欺骗、引诱等非法方式收集证据是不合法的。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向原告和证人收集的证据,因为不具备合法的收集程序,属于不合法的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证据有七种表现形式,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这些规定是为了从形式上保障证据事实内容的客观性。如果证据不符合以上七种形式,即为不合法的证据。
法律要求应当具备特定形式或履行法定手续才能成立的书证,还必须符合特定形式。例如,证明婚姻关系成立的书证必须是经过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取得的结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