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1-09
执行救助并非法律术语,也不属于司法救助的范畴。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减免缴纳诉讼费,以确保他们能够进行诉讼。与此不同,执行救助是指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申请执行人生活困难,人民法院或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其适当的经济帮助。执行救助的目的是让特困申请执行人渡过难关,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和政府的温暖,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执行救助并非最高法院或中央政法委的发明创造,而是在司法实践中自发产生的。
2006年3月,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然而,由于部分案件被执行人确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而申请执行人又确实生活困难,要求法院继续执行,导致这些符合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条件的案件不能依法中止或终结,影响了案件执结率。为了提高结案率,部分基层法院协调当地党委政府为特困申请人办理低保、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从而提高了结案率。河南省新野县人民法院率先与县民政局联合出台文件,设立救助基金,对执行救助的对象、条件、程序和资金来源等作出了规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南阳市委政法委和南阳中院的肯定,该经验随之在全省予以推广。随着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不断深入,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总结各地清理执行积案的经验和做法,于2009年7月1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执行救助案件的范围、对象和资金来源,也是对地方法院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的肯定。全国各级法院采取不同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对特困申请人予以救助,化解了一大批执行积案和上访老案,对维护社会稳定、树立人民法院的司法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全国涉诉信访形势日益严峻,其中涉执信访占比较高,导致执行救助案件的申请人数量大幅增加,执行救助工作面临新的变化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执行救助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工作偏离了正常轨道。一些申请执行人并非生活困难,也不属于中央政法委和最高法院规定的三类案件范围,但由于案件暂不具备执行条件,债权暂时得不到实现,申请人上访或闹访,要求法院垫付执行款。一些特困申请人不满足于办理低保和适当救助,要求法院全额支付执行款,甚至要求支付利息、误工费和上访带来的损失。为了化解信访案件,一些基层法院不适当地扩大了执行救助的范围,满足了上访人的不合理要求,导致当事人互相攀比,反而加剧了涉执信访案件的增多。
执行救助的目的是解决特困申请人的困难,彰显司法的人文关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执行救助走向了歧途,几乎成为上访人要挟法院的工具,违背了执行救助制度的初衷。其次,执行救助的资金难以保障。基层法院用于执行救助的资金来源不一,有的设立了救助基金,由县财政纳入年度预算,有的从县信访部门信访经费中争取一部分,从政法委维稳资金中争取一部分,但由于县一级财政困难,加之有的县领导对此项工作不了解、不重视,不愿意也无能力拿出这部分资金,大部分基层法院的主要救助资金都是挤占挪用本院的办公办案经费。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办公办案需求,许多基层法院院长苦不堪言。
执行救助制度应当继续坚持和推广,但同时也应当引起重视,并逐步纠正和规范。首先,要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案件执结率。各级法院执行干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调查手段和执行措施,努力解决执行难题,尽最大努力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缩小执行救助案件的范围。其次,要严格界定执行救助案件的类型,严格把握救助标准。根据实践经验和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执行救助案件应限于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交通肇事损害赔偿案件和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这三类案件一般由突发事件造成,被执行人要么在服刑或已执行死刑,要么因案返贫或远走他乡,缺乏执行能力,而申请执行人往往因受害而致死致残,家庭生活困难,对这三类案件的特困申请人给予救助,符合客观实际。对于其他类型的案件,即使执行不能也不宜轻易给予救助,因为当事人从事民事或商事活动必然存在一定风险,不能把这种因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转嫁给国家和政府。
对于因此而上访的,要正确教育引导,对缠访、闹访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惩戒。最后,应建立国家救助体系,使执行救助制度走向规范化。最高法院应深入调研,制定全国统一的执行救助制度,报请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国家层面的救助体系,由各级政府设立救助基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救助资金来源,规范执行救助的范围、对象、条件和程序,使这项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