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救助有哪些法律思考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海商法 > 海事责任 > 海难救助法律知识

执行救助有哪些法律思考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1-09

 
37433
执行救助一词频频见诸报端,各级法院领导乃至党政机关领导在讲话中也不时提到执行救助,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2年向社会公开承诺要办好的十件实事中,也明确要求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刑事被害人和案件申请执行人进一步加大司法救助力度,这里的所谓司法救助实际上也是指执行救助。究竟何为执行救助?执行救助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操作的?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基层法院从事执行工作,经办了众多的执行救助案例,亲历了执行救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现根据有关规定和执行救助的工作实际,就执行救助的由来、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执行救助的由来

执行救助并非法律术语,也不属于司法救助的范畴。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减免缴纳诉讼费,以确保他们能够进行诉讼。与此不同,执行救助是指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申请执行人生活困难,人民法院或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其适当的经济帮助。执行救助的目的是让特困申请执行人渡过难关,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和政府的温暖,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执行救助并非最高法院或中央政法委的发明创造,而是在司法实践中自发产生的。

2006年3月,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然而,由于部分案件被执行人确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而申请执行人又确实生活困难,要求法院继续执行,导致这些符合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条件的案件不能依法中止或终结,影响了案件执结率。为了提高结案率,部分基层法院协调当地党委政府为特困申请人办理低保、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从而提高了结案率。河南省新野县人民法院率先与县民政局联合出台文件,设立救助基金,对执行救助的对象、条件、程序和资金来源等作出了规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南阳市委政法委和南阳中院的肯定,该经验随之在全省予以推广。随着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不断深入,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总结各地清理执行积案的经验和做法,于2009年7月1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执行救助案件的范围、对象和资金来源,也是对地方法院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的肯定。全国各级法院采取不同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对特困申请人予以救助,化解了一大批执行积案和上访老案,对维护社会稳定、树立人民法院的司法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执行救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全国涉诉信访形势日益严峻,其中涉执信访占比较高,导致执行救助案件的申请人数量大幅增加,执行救助工作面临新的变化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执行救助的对象和范围扩大,工作偏离了正常轨道。一些申请执行人并非生活困难,也不属于中央政法委和最高法院规定的三类案件范围,但由于案件暂不具备执行条件,债权暂时得不到实现,申请人上访或闹访,要求法院垫付执行款。一些特困申请人不满足于办理低保和适当救助,要求法院全额支付执行款,甚至要求支付利息、误工费和上访带来的损失。为了化解信访案件,一些基层法院不适当地扩大了执行救助的范围,满足了上访人的不合理要求,导致当事人互相攀比,反而加剧了涉执信访案件的增多。

执行救助的目的是解决特困申请人的困难,彰显司法的人文关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执行救助走向了歧途,几乎成为上访人要挟法院的工具,违背了执行救助制度的初衷。其次,执行救助的资金难以保障。基层法院用于执行救助的资金来源不一,有的设立了救助基金,由县财政纳入年度预算,有的从县信访部门信访经费中争取一部分,从政法委维稳资金中争取一部分,但由于县一级财政困难,加之有的县领导对此项工作不了解、不重视,不愿意也无能力拿出这部分资金,大部分基层法院的主要救助资金都是挤占挪用本院的办公办案经费。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办公办案需求,许多基层法院院长苦不堪言。

三、执行救助的出路和法律规范

执行救助制度应当继续坚持和推广,但同时也应当引起重视,并逐步纠正和规范。首先,要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案件执结率。各级法院执行干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调查手段和执行措施,努力解决执行难题,尽最大努力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缩小执行救助案件的范围。其次,要严格界定执行救助案件的类型,严格把握救助标准。根据实践经验和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执行救助案件应限于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交通肇事损害赔偿案件和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这三类案件一般由突发事件造成,被执行人要么在服刑或已执行死刑,要么因案返贫或远走他乡,缺乏执行能力,而申请执行人往往因受害而致死致残,家庭生活困难,对这三类案件的特困申请人给予救助,符合客观实际。对于其他类型的案件,即使执行不能也不宜轻易给予救助,因为当事人从事民事或商事活动必然存在一定风险,不能把这种因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转嫁给国家和政府。

对于因此而上访的,要正确教育引导,对缠访、闹访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惩戒。最后,应建立国家救助体系,使执行救助制度走向规范化。最高法院应深入调研,制定全国统一的执行救助制度,报请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国家层面的救助体系,由各级政府设立救助基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救助资金来源,规范执行救助的范围、对象、条件和程序,使这项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延伸阅读
  1. 夫妻分居期间债务处理的法律规定
  2. 执行异议答辩状
  3. 驱逐出境的执行主体
  4. 信托终止时信托财产的归属顺序
  5. 对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可以扣押物品吗

海事责任热门知识

  1. 船舶共同海损的分摊
  2.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定义和主体条件
  3. 平安险责任范围
  4. 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的定义与特点
  5. 委托代理人信息
  6. 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怎么还
  7. 甲遇海难下落不明满年被宣告死亡,其妻子可以再婚吗
海事责任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