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7-19
未完合同的处理取决于注销公司是否通知相关方。若公司未通知注销,原股东或出资人可以被起诉,要求承担合同责任。
若公司已通知注销并申报债权,应按照公司法规定的注销流程进行处理。在归还对外欠款或做出合适安排之前,债权人有权向法院起诉解决。
根据《公司法》第186条,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制定清算方案,并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人民法院确认。
在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剩余财产将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比例或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持股比例进行分配。
在清算期间,公司仍存在,但不得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在未清偿前,公司财产不得分配给股东。
根据《公司法》第189条,清算组成员应忠于职守,依法履行清算义务。
清算组成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财产。
若清算组成员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或债权人造成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
一旦公司注销登记,公司即告终止,其法律主体资格消失。换言之,公司注销登记后,任何人都无法主张权利。
为维护交易安全,保障债权人利益,《公司法》对公司注销登记的申请做出严格规定。除合并或分立外,公司在申请注销登记前必须进行法定清算程序。清算是通过一定程序了结公司对外的法律关系,并在清偿所有债务后将剩余财产分配给股东的过程。清算程序中的一环是清算组核实债权并进行清偿,清算组应在清算期间通知债权人,并由债权人向清算组申报债权。只有在完成清算程序后,公司才能申请注销登记。
公司注销后,其民事主体资格消失,通常情况下,不存在追究民事责任的可能性。但如果存在其他当事人如股东、董事、监事、经理等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情形,可以直接追究其相应的民事责任。若股东在公司注销过程中未履行清算义务,应承担清算不实的赔偿责任。
这与股东有限责任原则不冲突。若股东履行清算义务,无论公司是否有足够财产清偿债务,都不应追究其责任,这是有限责任的结果。但由于股东未完全履行清算责任,导致债权人未能申报债权和参与清算。若公司清算结果有剩余财产,则由股东分配;若公司资不抵债,则其他债权人按比例分走财产。这两种情况都导致债权人无法获得偿还。股东未履行通知义务是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因此,股东应承担独立形成的赔偿责任,而非一般的有限责任或无限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