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4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2条的规定,当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并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根据审判管辖的规定,起诉决定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给人民法院。
根据规定,提起公诉的行为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检察院在决定起诉时,不允许越级起诉。如果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案件不属于同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报送相应的上级或者移送相应的下级人民检察院,由其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例如,县(市、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案件属于中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应当报送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后,由其向同级的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反之,地市级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案件属于县级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应当移送县(市、区)人民检察院,由其向同级的县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2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因此,提起公诉的条件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和具备确实、充分的证据。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人民检察院才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在一审开庭时,检察官作为公诉人出庭,坐在公诉席上,其任务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指控。而在二审开庭时,法律没有规定检察院必须出庭支持公诉,只规定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庭。在二审中,法庭不设公诉席,也不称检察官为公诉人,检察官坐的位置上的牌子是“检察员”而不是公诉人。
公诉人就是检察官,但检察官不一定是公诉人。检察院有多项职能,包括代表国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指控的公诉职能,对国家官员违法犯罪行为立案侦查的侦查职能,以及对公安局、法院是否依法办案进行监督的检察职能。在一审中,检察官出庭主要行使的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控诉的职能,因此被称为公诉人。公诉人同时也具有监督法官依法办案的职能。
二审的发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检察院抗诉,另一种是由被告人上诉。
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是指检察院认为一审法院判决错误的案件。在二审中,检察院派员出庭的任务是要求法院改正错误,检察官是针对法院而不是针对被告人出庭的。因此,在二审中不能称检察官为公诉人,只能称其为检察员。如果在二审中检察院不派员出庭,就等于认可了一审法院的判决,放弃了对法院的检察。法院按检察院撤回抗诉处理,一审判决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