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6-16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失信名单宽限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暂不公布失信或限制消费信息的期限。宽限期通常为1-3个月。如果在宽限期内履行了相应的义务,将不再公布失信名单。然而,如果超过宽限期仍未履行义务,将公布失信名单。
根据《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提出的相关规定:
14. 严格适用条件和程序
在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时,必须严格遵循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条件和程序。对于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被执行人,坚决不得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的惩戒措施。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被执行人,决定采取惩戒措施的,应当制作决定书或限制消费令,并依法由院长审核后签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司法解释规定,虽然纳入失信名单决定书由院长签发后即生效,但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方式送达当事人,坚决杜绝只签发、不送达等不符合法定程序的现象发生。
15. 适当设置一定的宽限期
各地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于决定纳入失信名单或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的被执行人,可以给予一至三个月的宽限期。在宽限期内,暂不公布其失信或限制消费信息;宽限期届满,被执行人仍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将再次公布其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16. 不采取惩戒措施的几类情形
对于被执行人虽然存在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和解协议的情形,但人民法院已经控制其足以清偿债务的财产或申请执行人申请暂不采取惩戒措施的,不得将其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对于单位作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情况,人民法院不得将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等纳入失信名单。至于因“校园贷”纠纷而成为被执行人的全日制在校生,一般不得将其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